如“T台服装”
今年刚刚揭晓的20种“中国最美的书”约有一半左右在大型网上书店找不到踪影,在实体书店能找到的就更少了。而《上海字记——百年汉字设计档案》(见左图)《订单——方圆故事》(见右图)两本得到专家一致好评以全票通过的书籍,显然也相当小众。翻翻历年的获奖名单,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对此评委会主任、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表示,这就类似于服装设计展,很多T台上的时装是不适合穿到大街上去的,但成衣设计师可以吸取它的设计元素,用到成衣设计上去。“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把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带到大众化的书籍设计上去。”评委会副主任祝君波也赞成这种T台的比喻,他表示,T型舞台上的时装不穿在大街上,但是引领潮流,最美的书也是引领潮流,这里可以看到当年度最前卫的书。
有不同标准
事实上,大部分“中国最美的书”与普通出版物之间的标准还是有明显差别的。评委吕敬人非常推荐的《生态智慧丛书》排版相当疏朗、留白很多,吕敬人认为这样的设计讲究节奏、讲究疏密、讲究空间、讲究书籍的阅读之美。“空白也是内容,不是浪费,阅读长时间的文本时,有一个空白,像就一出戏的一个幕一样,徐徐拉开,这是一个节奏问题。”吕敬人表示,“越来越商业化后,为了省钱,舍去了很多的空白。把这种书卷气舍掉了。”不过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讲,成本显然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天志表示:从出版社领导的角度来思考,底下的员工做每一本书,用去的成本是多少是必须要考虑的,“‘中国最美的书’可能做得很漂亮,但可能卖得不好,关键是也很难拿到奖。”据介绍,每年“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出来后就会有一批爱好者收藏这些书,对图书的销售也有一定的促进。比如朱赢椿的《不裁》在莱比锡获“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后加印了多次。但这种情况毕竟还是个案,总体上来说,收藏图书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出版社来说很难成为动力。
重阅读感受
不过从“中国最美的书”透露出来的另一些趋势却显然对大众图书的设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就是“易读性”受到重视。“最美”的同时,手感、分量、阅读的便利性等都成为衡量一本书的标准。祝君波表示:“有的书视觉漂亮,拿在手里硬邦邦的,翻阅不方便,评委可能就不投它票了,觉得触觉不好,手感不好。”今年入选的图书中有好几种是“裸脊”的,也就是在书脊部分没有“外衣”,这样的图书可以方便地平摊在桌上,徐炯认为:“需要两只手捧着的书是不易读的,不能摊平的书也是不易读的,现在的书除了愉悦你的眼睛之外还要愉悦你的手感。”据介绍,这几年“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中大部头的图书获奖的非常少,因为在评选时评委都不太去翻这种书。在今年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获奖的图书有不少都非常简单。吕敬人认为,在电子时代书籍的设计要更注重触觉,从书籍的触觉,到翻阅的便利,到纸张质感,到装订形式都要追求某种书籍和电子载体之间的距离,“在中国的许多出版人已经认识到电子时代到来,给我们书卷艺术一个机会。让纸面书贴近老百姓,贴近读者,让更多人舍掉你的电子阅读器来阅读。”
盼更多关注
“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是一个业内的评比,但却依然有不少设计师觉得与己无关,而不少出版社也缺乏参与的热情。我国每年25万种新书问世,但评委会每年只会收到三四百种参评图书。对此“中国最美的书”评委、江苏设计师周晨认为,对于“中国最美的书”这个品牌的价值,主流出版社层面认知不够,但一部分文化公司和书商反而把这个奖放在一个很高的层面,“我们里面获奖的设计师做的书,市场运作的非常好,而且运作的市场就是在上海这个文化公司,抓住最美的书中间的新闻点,市场运作做得非常好。”而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则表示:“有的设计师说,我们每天是要给出版社做封面的,我们是在一线的,但是出版社是非常重视成本控制的,不会说你这本书尽管去做,就是冲着这个奖去的,成本不要去考虑。我们这样的机会还是比较少,所以一般跟我们是无关的。这样一线设计师时间长了以后就跟这个奖脱离了,觉得这个奖你们去评吧,可能有些不太热衷了。” 本报记者 王剑虹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