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31日、11月1日这两天里,十七位昆曲界的老朋友因为一部《牡丹亭》,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集体亮相,观众们翘首以待的昆曲盛宴也如约而至。
此次的大师版《牡丹亭》分上下两本,共十四出戏。其中,时隔一年之后,我又与华文漪老师因《惊梦》再聚首。要知道,这很有可能是我和她的最后一次合作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断断续续的合作之旅也很可能就此画上一个句号。
惊梦一晃五十年,“金童玉女”常相伴。
1953年,我跟华文漪同时考入上海华东研究所昆曲演员训练班,一起学习昆曲表演。1978年,上海昆剧团成立,我们也一起进了昆团,共事了将近11年。1958年,我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改习小生,师从俞振飞。随后,华文漪的老师沈传芷就把她找来给我配旦角。我们排的第一出戏,就是《惊梦》。《惊梦》这个戏,就是生旦的开门戏,也是我学小生第一个戏,年轻的时候跟华老师演了很多,还拍了全本的《牡丹亭》,还到很多国家巡回演出过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带汤显祖的《牡丹亭》来到了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戏演罢,一位印度女子直奔后台,冲着我和华老师手舞足蹈,似乎想要表达些什么,我们也不懂英语,赶紧叫来翻译一问才知,原来她是一位印度舞蹈家,她觉得我们演的《牡丹亭》太美了,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瞬间都深深吸引了她,打动了她,震撼了她,语言虽然不通,但是艺术的美,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2005年,为了给“美西昆曲社”的两位百岁创办人庆生,我特意从上海飞到美国,与华文漪老师一起给两位老人演了《游园》和《惊梦》。没成想,时隔十五年之后还能与华老师在美国演这两出戏,而且还是在人家的生日派对上,莫名之间,竟然有种说不出的兴奋和开心。一是和华老师很久没合作了,一出《惊梦》,百转千回了这么多年;二是有感于两位百岁老人对昆曲的热爱和执着,把昆曲这张名片在美国西部打响也实非易事。
2014年底,在北京的天桥剧场,还是一出《惊梦》,让华老师在二十年之后重新登上了祖国的舞台。在我们登台之前,听说观众真的是非常非常启迪啊,非常非常兴奋,尤其是华老师二十多年都没有在北京露面,大家都很想念她,也很想念我们的《惊梦》。
现如今,我们几个老朋友又要撑起一把老骨头,在上海合作一把了。
前几天,我给华老师打电话,得知她刚回上海就闭门不出,静心修养。她觉得自己身上背负了大家的一种期望,但同时又十分怕辜负了大家的厚爱,所以要好好地在家保养保养。过几天马上又要跟她排练了,我俩膝盖和腰都不大好,但是这次我们既然答应下来了,就要好好去演,对得起外界对我们“大师”的尊称,也对得起我们这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和传承。
从1953年到2015年,可以说,我和华老师因一出《惊梦》找到了自己合适的方向,从未迷失,也从未分离,虽有“惊梦”,却仍“寻梦”,所谓“牡丹亭中梦回百转,红氍毹上耆旧生辉”也不过如此罢了。
十日谈
艺术节前世今生
他能渐渐感受到上海人民对舞蹈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