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打有了微信,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把朋友分了群。我曾经上过三个大学、一个党校,在十几个单位工作过,再加上高中、初中的同学以及文艺、财经等各类兴趣爱好,忽然发现自己手机微信中已有二十多个群。有的是自己主动建的,当仁不让当了群主;有的则是稀里糊涂被人拉进去的。有的群,平时比较静默,只有到了要开联谊会的时候才有动静;有的群则是从早到晚甚至深夜都热闹非凡,不断响铃。刚开始,自己对手机没仔细研究,响铃就看,后来不行了,入群的朋友越来越多,铃声不断,感觉太吵,终于有一天发现了新大陆,找到了免打扰开关。
群里虽热闹,但毕竟在每个群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同的经历,聊天的话题共同语言比较多。最有意思的则是“朋友圈”,各种朋友都有,表现迥异,真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的人,到了饭点时刻常发些美食照,不论是大餐还是快餐,于是很快大家就明白了他腰围始终减不下来的原因。有些人隔三差五给大家送上“心灵鸡汤”,时间长了,弄得大家都感到自己不知该咋活了。也有的天天发些养生之道的文章,俨然是健康专家。有的十分勤奋,每天一大早给大伙端来“陆家嘴早餐”、“三分钟新闻早餐”,让你未出家门便晓天下大事。也有几个风姿不减当年的“万人迷”,总喜欢发一些周游世界的照片,让人看得心痒痒的。当然,更多的是一言不发,宁愿“潜水”憋死也绝不退出。
微信看多了,自然看出点门道,我发现这也是考核干部的一个工具。前些天遇到一位老领导,说起一位老部下,已被他从朋友圈里踢出去了。为啥,因为这伙计常转发一些负能量的文章。老领导很生气地说,“当年考核提拔他的时候,没发现他的政治立场这么右。”在“朋友圈”里发文章、点赞、评论,时间久了,性格、脾气、爱好、政治倾向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最近,中国人民大学一位研究生在“朋友圈”对前辈学者出言不逊,他的导师一怒之下宣布断绝师生关系,结果网上舆论沸沸扬扬。有人总结了一条教训,自己的父母、领导和导师最好不要加为“好友”,必须加时也要设定“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有人戏称,“圈”里有风险,“发”时须谨慎。
我在“圈”中看热闹,朋友们也在“圈”中看我。前两天有位朋友开我玩笑,说我属于不甘老去的世俗愤青。乍一听,有点纳闷;仔细一想,有道理。原来我时常在“圈”里与一些朋友抬杠对掐。江山好移,本性难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