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我参加上海市委统战部组织的赴延安学习考察活动,来到了延河之畔的中国革命圣地。
深秋的延安静谧而祥和,延河、南川河交汇而过,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城周,历史遗迹与现代建筑相互交融。
抗战期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党中央在延安倡导、发起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挥了波澜壮阔的敌后抗战。这西北一隅的黄土高原成为了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大本营,杨家岭、枣园那山峁间朴素的窑洞发出了抗战的庄严号令。全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使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乃至其后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的条幅在延安的大街小巷飘扬,对延安人民而言,那是永远的骄傲。70多年前的浴血奋战虽已远去,但这抗战的精神、红色的基因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革命的朝圣者们在延安驻足流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历史中寻求精神给养和信念基础。
延安之行对我而言,既是学习之旅,也是寻根之旅。1937年,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就成立在延安。记得人民大学校园里有一面影壁,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为陕北公学的一段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陕北公学是每一个人大学生的原乡,踏上前辈们心向往之的土地,这篇题词不禁在心中萦绕。70多年前,无数抗日志士和革命青年,为着民族和社会的解放,奔赴这片宝塔山下的神圣土地。在陕北公学这座统战的大学堂里,共产党员、国民党员,红军、国统区干部,工人、农民,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争当国防教育的模范、锻炼成为抗战的骨干。1937年到1941年的四年间,陕北公学培养了1.1万多名学员,其中既有林伯熙等抗战名将,也有田家英等文笔战士。“到抗战前线去!到民众中去!到困难的地方去!”陕北公学的学子们谱写了“抗日救亡”的瑰丽篇章。
牢记我们从哪里走来,才能开辟新的未来。徜徉在宝塔山下、延河之畔,我仿佛看到了这么一些人:这些人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是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为民族解放砥砺前行的身影,成为投身新社会建设的我们追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