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0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暑假生活》感谢读者指出问题
陆梓华
  在每天晚上7时至9时之间观察1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状画下来。然而,由于月亮每天升起时间都要比前一天晚50分钟左右,这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报日前报道了“上海小学一年级暑假作业难倒天文专家:观月题存科学漏洞”,引起读者和广大网友热议。对此,《暑假生活》编写组积极回应:非常欢迎专家和读者指出《暑假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暑假生活》明年变脸

  《暑假生活》编写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报道刊发后,编写组除了请天文专家协助对这道题目进行完善外,也已经组织各学科专家学者对各科题目集中“把脉”。此外,由于本市小学一年级今年秋季语文科目启用全国统编教材,这本孩子们熟悉的《暑假生活》也将顺应教材变化进行修订,明年将新装亮相,但倡导孩子走进自然、观察生活,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一编写原则不会改变。

  建议增加实践任务单

  上海市地理特级教师、闵行中学校长何美龙介绍,在高中地理教材第一册中,有一个主题关于月球,但是对于学生的知识要求集中于掌握月相变化及其对潮汐的影响,了解日、地、月三者关系等,学生若没有对图表进行进一步分析,很难发现月亮每日“作息规律”不同。另一方面,相比其他学科,天文爱好者在学生中处于“小众群体”。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光污染日益严重,市区观测条件日益不足,留给孩子“抬头望天”的时间和空间也越来越少。

  在何美龙看来,每天坚持观察月亮本身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探究,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是块“短板”。他建议,如今,申城博物馆、图书馆资源日益充足,不妨邀请专业场馆的专家一起参与《暑假生活》编写,结合场馆资源,在《暑假生活》中为中小学生设计一些“活动任务单”,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走出家门,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丰富知识体系,感知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随笔/评论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体
   第A18版:文体/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A29版:新民法谭
   第A30版:新民法谭
   第A31版:新民法谭
   第A32版:家装之窗
摄像头成暑期监控孩子“神器”
探秘海洋
《暑假生活》感谢读者指出问题
广告
美国版上海新闻A07《暑假生活》感谢读者指出问题 2017-08-04 2 2017年08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