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我们就将迎来农历狗年。如今,每逢春节,人们总会有一种担忧,就怕年味越来越淡,就怕传统从我们身边离去。曾经有人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因而年味也失去了吸引力。但你有没有想过,每当过年母亲询问你,年夜饭想吃什么的时候,您的回答又是什么呢?
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曾经说过,我们不必忧虑中国有没有年味,关键是自己有没有把我们的文化当一回事,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热爱自己的文化,才能让春节的年味保持下去。
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小时候特别盼着过年,有新衣、新裤,还有丰盛的年夜饭;对于80后、90后来说,第一次和父母一起“熬一宿”,还要挨家挨户去拜年,是春节满满的回忆。记忆中的年味,不仅是一种欢喜,更是一种期待。
梁漱溟先生曾经把文化的特性概括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年味在哪里?年味其实就是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准已经较我们的父辈提高了许多,大可不必用旧的标准来衡量过年。我们不缺少对于春节的感情,关键是要真正理解春节的意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期待的是年夜饭餐桌上的鱼和肉;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到饭店吃年夜饭曾经是许多人梦想的过年方式;今天,更多人愿意在家里团聚,亲自下厨烧上一桌丰盛的菜肴,好好犒劳一下经常被外卖“敷衍”的胃。
过去,人们通过贺年卡来互致慰问。后来有了传呼机、电话,现在大家都是通过发微信来致祝福。虽然现在不少人觉得“拷贝+粘贴”的方式来群发拜年信息有点敷衍,但如果你在除夕没有收到一条拜年微信,估计也会觉得不太适应。
从逛庙会、集市,到出国旅游,再到现在春节中寻求精致生活,人们在春节的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古到今,年俗一直在变,有的产生了,有的却消亡了。但唯一不变的是,每个人都是春节的主角。
如何过个好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内容,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梦想:无论是往门上贴福字,还是用手机扫福字,都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期盼;无论是乘地铁,还是坐高铁,只要是能够回家的,都应该与父母及亲人团聚,让长辈早一点多一点享受天伦之乐;无论是纸质红包,还是微信红包,都是长辈对晚辈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即使是普通的饺子在春节也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年味其实从来没有因为物质的丰富而淡过,淡的只是因为我们对于生活没有了梦想。
春节给我们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她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过去,人们期待的生活是“天天像过年一样”,因为“年”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今天,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依然有着强烈的期待,也会让春节依旧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现在我们常常听到“营造浓浓的年味”,但如果一个人从内心没有对于春节文化的认同,没有对于生活的梦想,即便节日氛围再浓,也不会产生年味。曾经有人问冯骥才,年该怎么样过?冯骥才的答案是,从来年是有情日,谁想过年谁想辙。
城市的钢筋水泥不会阻隔人情往来,过节的形式肯定会改变,唯独不变的是中国人对于春节的那份难忘情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春节,也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年味。生活中有喜悦,也有苦恼。站在一年的终点上,面对新的未知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拥有梦想。当生活与梦想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便有了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