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人类苦苦追求的不过是温暖与饱食。但现在,我们却需要用另一个无法量化的数据去分析解锁自己的人生——快乐。
上个月,拥有316年历史的耶鲁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程。这门全称为“心理学与美好生活”的选修课,开放注册几天后,注册人数就达到300人。最终,约有1200名学生,也就是耶鲁大学近四分之一的本科生选了这门课。
“快乐”这门课由43岁的心理学教授桑托斯授课,试图通过每周两次的课程指导学生们如何过上更快乐、更满意的生活。桑托斯博士希望借助这门课,能够帮助学生们养成好习惯,比如懂得感恩、减少拖延、增加社交练习,“我们实际上是为改变校园文化播下希望的种子。”
在耶鲁这样人人打破门希望跨入这道门槛的地方,常常显现精神健康的危机。在2013年的一份报告中发现,超过半数的耶鲁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寻求精神健康支持。在追求学业表现的时候,很多人焦虑、紧张、烦躁……
耶鲁,其实代表着日常中的种种“高地”。高薪,高职,多金,多房,种种。这是一种人人想要伸手去采摘,却必须为之努力奋斗而获得的东西。而这些,也被幻化成一架桥梁,彼岸是幸福。但是关于这个越来越被提及的主题,当真欲望所带来的物质配置,便是快乐与幸福的唯一正解?
这几天在平昌,我看到了很多双眼睛,那是萌动着幸福光芒的眼睛。开幕式上为汤加共和国举旗,在冰天雪地里光着膀子一身油亮“栗子肉”的皮塔,成了网红。他靠着众筹旅费才得以来到平昌参赛;马来西亚的花滑选手茹自杰,有着一个热带的冰雪梦。他小小的愿望是在比赛中不摔倒,那已经足够让他快乐。他们并不富裕,甚至窘迫。他们很难成名,默默坚持。但这份因为执着而成就的自我认可,自我满足,并由此带来的快乐,却是如此深刻。
在耶鲁大学,很多人以为这门“快乐”课的学分很好拿,但桑托斯博士却称它是“耶鲁最难的课”。它可能改变的不仅是校园文化,也可能是社会文化。快乐,也许是最高深的一门学问。而第一步,你要理解什么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