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1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记:生活经历的真实告白(下)
大林
■ 英国朴次茅斯皇家海军博物馆,罗莎小姐正在展示她高祖父的一本日记
  ◆ 大林

  历史研究的“顶级资料”

  21世纪以来,日记受到历史学者的空前重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尝试对各类日记进行解读,甚至有人将其认定为“历史研究的顶级资料”。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邹振环在《日记的分类与史料价值》一文中认为,“就文献史料的可信度和准确性而言,一般说来是评传不如回忆录,回忆录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艺术史学者万木春就曾根据晚明文人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的记载,通过精心整理,较为成功地还原出李日华乡居期间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空间。

  学者们还认为,通过挖掘散落民间的普通人日记,也可以进一步逼近历史的底层,窥探“沉默而无边无际的历史内部的背后”。历史学教授王振忠就曾利用绩溪民间文献《应星日记》,尝试重构明清鼎革之际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展现这一时段乡土社会阶级矛盾与族姓纷争的图景,从而透视晚明清初的徽州乡土社会。

  又如,古代中国的城市生活中,居民的用水问题是城市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关于北京城内居民的供水用水问题,多名学者都曾有过论述。在王锺霖的日记中也有北京城内“水屋子”的相关记载,他在咸丰十年五月廿九日记道:“京中内外城官民所用甜水除自己有车自拉外,余皆水屋按时卖给,凡有水屋皆山东登州人,无论大风雨必须送到各门挨卖,他人不能有此长功夫,亦不敢卖,只成一霸……京中居民不下百万家,皆仰给此水车之水,亦多不肯得罪他,盖水屋各有分界,他处不能越送也。”通过这则记载,不仅有助于了解晚清时期北京城居民的用水方式、供给来源,也能丰富文献记载的类型。

  各国将“记忆银行”发扬光大

  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如今欧洲很多国家不仅采取多种方式保留各方日记,而且还突破传统限制开创出新的领域,并且利用网络将其传播使用最大化。

  位于法国东部的昂比略市,被称作“自传文学之城”,这里有一个收录了4000多本各类日记的独特档案馆,馆藏均是由作者本人或其去世后家人提供的。每本日记都按年龄、性别、内容进行编号排列,像单亲家庭或是问题少年的日记,可被专家用来研究法国儿童心理学。比起受各种因素限制(如时代、地点及受访者)的调查或采访,日记成为历史、社会学家开采不尽的“资源金矿”。

  作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英国国家档案馆2014年在网上公布了一部分参加一战的士兵日记,便于公众、历史学家和爱好者及世界范围的研究者更充分地利用这些官方记录,发现更多的历史细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每一个作战部队都要求士兵写日记,记录每一天发生的事情。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了约150万份一战士兵日记,记录了从一战爆发日到著名的鏖战战场发生的一切。第一批上网公布的1944篇日记中,描述了三个炮兵团和七个步兵团在1914年一战爆发,英军卷入战争初期的经历细节。日记中,记述了战争开始第一天士兵们的焦虑和恐惧,也记录了战争结束时举行的拔河、橄榄球赛和告别晚餐。网上公布的日记中,还包括陆军上尉帕特森的日记,他在参战六个星期后阵亡,其日记中记述说,他所目击的战争惨烈“难以用笔墨形容”。

  而在意大利,1984年便建成了国家日记档案馆,位于托斯卡纳区(省)皮耶维-圣斯特伐诺市。该市在意大利全国性的报纸上刊登启事,征集意大利或其他国家公民用意大利语撰写、反映在意大利生活的纪实作品,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日记、回忆录、传记等作品寄给日记档案馆。经过20多年,从最初的50多本日记,到目前已收集从世界各国寄来的7000余件日记、回忆录和私人信函等,日记档案馆成了名副其实的“记忆银行”。日记档案馆渐成规模,意大利文化部门将其纳入了国家级公共档案馆范畴,并更名为“意大利国家日记档案馆”,该市也因此被称为“日记之城”。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日记档案馆还开通了网站,公布了馆藏档案目录,同时将利用率高和获奖的日记作品优先进行数字化扫描,上传到档案查阅系统中,方便利用者查询。

  法国人用日记“烹制心灵鸡汤”

  当鼠标、键盘进入我们的生活后,你有多长时间没拿过笔了?去年9月,巴黎举办了首届法国日记节。这个由前法国广播电台台长、国家图书馆馆长让纳内发起的节日,旨在让人们于一个个或精致或泛黄的日记本上,读到毫无虚构或谎言的人生情节,以发现名人、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告白。

  据法国电视台报道,在21世纪的今天,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仍有300多万“日记族”顶着数码狂潮的冲击,孜孜不倦书写一个属于自己的纯手工创作。用字词记录下生活的欣喜、烦恼、人生大事或鸡毛蒜皮,仍是排名靠前的“法式生活艺术”。那么,现代法国人为何依然对写日记情有独钟呢?

  也许,日记就是不少法国人的人生写作启蒙。在法国的地铁内、公园里、海滩上都有奋笔疾书的法国人,其中不乏十来岁的小学生,稚嫩的笔端记录了他(她)和朋友的琐事,或吵架,或嬉笑。对于成年人来说,日记不光是随感,更可能是一生之回忆,比如儿时的初恋、青春期的叛逆、刚步入职场的不适……有幸福,有悲伤,有渴望,有怀念,就像一份未经任何修改的人生见证。

  除了记录回忆外,法国人也通过写日记来疏导情绪。有人愿意在购物、理发的间隙将生活艰辛、家庭变故、工作压力以及所有难以向人倾诉的瞬间写在日记中,在他们看来,日记可助人度过几十年来一次次的人生危机,写下痛苦可以让自己更坚强,“把生活的黑暗记录并封存起来,然后带上微笑重新启程,每每如此,我感到自己获得了重生”。

  其实,写日记对健康的积极影响已得到科学佐证。研究发现,比起讲话,人脑在写作时更容易控制感情波动,每天写日记就是给大脑做长期保健。意大利心理学家乔瓦尼·法瓦先前一项研究显示,写日记的确能让人高兴起来。他自己也经常在日记里记下三个孩子的趣事,虽然有时会觉得他们“特别讨厌”,但每每翻看日记还是觉得十分幸福。德国知名作家斯特凡·克莱因曾说过,快乐和外语一样,是一门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的技能,而掌握这门技能的一个简单的好办法就是写日记,当然,是要记下每天让你高兴的事。

  英国一本女性杂志倡议说,日记帮助我们卸下思想包袱,没有人会评判你怎么写或者写什么,每个成年人都应该拥有一把写日记的“幸福钥匙”。法国首届日记节向人们发出号召说:你已多久没有认真写一点东西?作为人类社会“最后一块自由表达的阵地”,日记绝对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创作。

  摘自《北京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伏尔加之波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伏尔加之波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广告
   第A28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广告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四极
我和霍金的生活
日记:生活经历的真实告白(下)
美国版阅读/连载A21日记:生活经历的真实告白(下) 2018-06-19 2 2018年06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