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讲法是说在清代末年,商品市场上的小额交易往往是以铜钱作为货币交易的。店家接过钱后便丢进用竹管做成的钱筒内,当晚上结账就倒出来进行“盘钱”。而当地的地痞流氓恶棍去店铺里勒索钱财时,往往不用开口,只是恶狠狠地敲打敲打竹钱筒,便知来意,也能估摸出竹筒里的钱财了。所以店主见之,便知来意,识相地掏出钱来“孝敬”。
另一种说法是,旧时有些黑心的店主,往往“见眼生情”见是陌生顾客上门前来购物,往往信口提价。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便有意识地以“敲竹筒”来提醒伙计,示意提价一二成。让伙计从中接“翎子”。
还有一种说法则与之相异。公元1839年,林则徐奉清朝道光皇帝之命,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各地水陆要塞均设卡检查以防烟土流入境内。但一位水运客商将烟土藏匿于竹节和船篙之中企图蒙混过关躲避检查。一天,商船行至浙江绍兴码头时,检查官上船检查时,并未发现其中的秘密。当时,该关卡的一名师爷吸着旱烟走上船去,他不声不响地用自己的烟竿敲得竹节“咯!咯”作响,客商还以为师爷已看出了其中的破绽,便慌忙掏出银子,悄悄塞给师爷孝敬,请求他高抬贵手,不要再“敲竹杠”了。
从此,以某种借口从中勒索讹诈别人家钱财的,称之为“敲竹杠”,这大概是从这几种说法中得出来的。而旧时的“敲竹杠”者也花样百出,虽然不及敲诈勒索对社会的危害性大,但远比敲诈勒索的渗透面要广得多,也要“灵活”得多。被“敲”者也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忍受,或者自认倒霉,抱个息事宁人。侯惜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