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不是简单完成走访任务,而是要真正沉下去找问题、抓细节、促落实,问需问计于民。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倒逼改革,前提是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真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要踏踏实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去“望、闻、问、切”。如此方能掌握“平时不曾掌握的情况”,看到“平时视野之外的困难群众”,关注到那些“连反映自己困难的能力都没有的对象”。把问题晒出来,不怕面子上不好看?发现问题恰恰是掌握基层真实情况、谋求新作为最直接的方式,是寻找发展机遇、找准工作发力点的重要突破口。
每天坐在办公桌前,会议室里,或是走马观花式地下基层、听汇报,很难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需求。因为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以及企业的“槽点”,只有深入第一线才能看得见、听得到、悟得透。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改变“路径依赖”,少一些“刻意安排”,而多一点“直插一线”。因此,有的干部为了解“原生态”情况,特意不走“规定路线”,而是轻装简行、出其不意到下面去“兜兜圈子”;有的提出,下去调研要“将心比心”,站在群众的角度换位体验察实情,用扑下去的“身板”接地气的“脚板”。以钉钉子的“叫板”来体验、丈量和补齐“短板”;有的提炼出“四真”:即倾注“真情”,听到“真话”,解决“真难”,学到“真经”;有的放低身段,虚心向学,乐听“吐槽”,鼓励“找茬”,甘当小学生,问计于民,有的以群众最热切期盼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列出问题清单、措施清单……
难怪有的干部通过自己深入下去大调研后,深有体会地说:干部“脚上有泥土”,群众“心里才不堵”;“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大调研就是要蹲下去,蹲得住,针对一个目标,聚焦一类问题,细致入微地“解剖麻雀”,实实在在地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如今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在大调研中所形成的共识。 筱贤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