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古镇轶事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4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崧泽文化和“上海第一人”(四)
史海
  马家浜文化时期,人们生火炊煮的器物主要以腰沿釜为主。陶釜的使用方法有三种:一是架在几个陶支脚上使用;二是放在陶灶上使用;三是采用地灶的方式配炉箅使用。

  我们的先人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制作陶器以手工制作为主。但到了崧泽文化时期,则出现了慢轮修整,开始采用快轮制陶技术,陶器的造型显得端庄秀丽,浑圆规整,装饰手法丰富。弧线与折线成为崧泽文化陶器群的显著特征。器物造型各异,器表装饰有刻划、镂空、附加堆纹与彩绘等,同时期崧泽遗址出土的表面带有几何形缠绕纹样的豆盘、勾连纹四系陶罐。崧泽文化时期,在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陶壶内壁上快轮加工留下的痕迹十分明显。

  崧泽先民还发现美、创造美,他们将石、玉、骨、贝、陶等自然之物雕琢成各种装饰品,有些甚至还成为了身份和性别的标志。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饰品,主要用作耳饰与佩饰,在崧泽遗址已有出现。此外,崧泽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时期的石镯:在福泉山出土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骨指环都是当时流行的饰品。

  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石斧是生产工具。而到了崧泽文化时期,石斧通体变薄,不再用于实际生活,而演变成象征权力的石钺,甚至还出现了玉钺。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就曾出土过崧泽文化时期的玉钺。甲骨文与金文中的“王”字,就是钺的象形字,这种用钺象征权力的传统,自崧泽文化时代起传承延续,成为夏商周三代礼器——青铜钺的前身。

  在你参观过崧泽遗址博物馆后,通过馆内三维成像的科技手段,就能还原距今5300年至5900年前崧泽文化时期,人类生活的大致复原景象——

  河水漫流处,芦苇依依,锥顶圆形的茅屋择高地而建,身材仅仅1.5米左右的崧泽人狩猎捕鱼,养猪种稻。人们从用釜煮食到发明了鼎,继而有了蒸器“甗”。

  由于生活艰苦,人们的寿命只有25—30岁,因为卫生条件差又面临生育大关,男性寿命更短,往往20—25岁便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时期,早夭的子女先是随母入葬,以后便随父或合家而葬。人们对火有着极高的崇拜,死去的人们采用燎祭,随葬品上抹上朱砂,身份贵重的人,口中塞有玉玦,头上、身上配有各种玉饰。

  这就是我们先人当时的社会生活(全文完)。史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古镇新闻
   第03版:在党旗下
   第04版:古镇轶事
宋朝大儒周敦颐和在泗子孙
崧泽文化和“上海第一人”(四)
我国最早的女童诗
“黄耳传书”与陆机、陆云
戆大女婿祝寿
古镇泗泾古镇轶事04崧泽文化和“上海第一人”(四) 2018-04-10 2 2018年04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