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作为一种典雅的工艺美术品,因其有益于身心健康,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古代文儒雅士,更是宠爱有加。“千古诗心之绝美,柔情万千系风筝。”“晨若放飞春风里,暮必吟诵春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风筝诗。清朝诗人高鼎将他对风筝的痴爱,融入了《村居》这首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人用放风筝把孩子们爱玩,活泼的天性与风和日丽,柳嫩莺流的春天,巧妙地融为一体。一个“忙”字,把孩子的急切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元朝诗人马臻的风筝诗也写得十分精彩:“豪家游赏占船头,趁得云淡放纸鸢,手拍丝轮争上下,一时回首看青天。”这首《秋日》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那些风筝迷迫不及待争占放飞场地,欲过足风筝瘾的痴迷劲头。一句“手拍丝轮争上下”,更是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放飞竞技图,充满了动感。唐朝盛行夜晚放飞风筝,诗人高骈《风筝》有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调,绘声绘色地为我们再现了这一浪漫风景,并以“筝乃弦乐乐系风人弦者,其声才能嗡嗡筝筝”来解释“弦响碧空称风筝”的史实,这首诗被后人誉为“风筝释名第一句”。朱稼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