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六届学习力大会在上海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学习力大会以“创想赋能 智启未来”为主题,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银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等多位国内外知名的教育企业“掌舵人”、一线投资机构合伙人、人工智能企业家、教育专家及3000余位教育从业者齐聚上海中心进行巅峰对话,共同探讨中国教育的未来。
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办方之一,爱乐奇创始人兼CEO潘鹏凯在大会致辞时解释了学习力大会的命名来由:教育从业者不仅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力赋能给每一位学生。他还指出,教育从业者自身必须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学习力是人的原力,只要你能够不断学习,其实你就永葆年轻,不会衰老。"会后,本报记者采访了潘鹏凯博士。
记者:您创立爱乐奇,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潘鹏凯:肯定很多事情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因为我父母都是老师,我父亲是浙江大学教授,在浙大从教50年,我小时候是在浙江大学校区校园里长大的,对学校、老师都很熟悉。
1994年浙江大学毕业以后出来留校在计算机系任教。1997年去了麻省理工,麻省理工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研究性大学,校友中有92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麻省理工的七年,我发现麻省理工的读书方法和浙江大学差别比较大,主要是因为麻省理工读书强调提问、做实验,而不仅仅是考试,我在麻省理工七年没有考过一次试。但其实比考试更难,因为你要答辩。
前面两年很辛苦的,基本上一周有两天三天是睡在实验室,因为学习方法不太一样,这也是美国有这么多创新创业的人才,因为教学思路和中国以应试为导向的有很大的区别,2004年博士毕业以后拿了导师的基金回来创业,这是必然。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教育行业?
潘鹏凯:教育更加能够影响社会,因为教育是培养下一代,下一代的可塑性比成人要强很多。我创业的时候孩子才20天大,现在已经十四、五岁了,真的把教育做好改变二代三代人是非常好的事情。
所以我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就回来创业了,觉得中国人聪明也勤奋,只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这样更加有空间让我发挥自己的长处。
爱乐奇就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包括领导力、沟通协调能力、思辨能力等,我们希望培养的都是世界精英和未来领袖。
记者:怎么看待家庭教育?
潘鹏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的教育观、养育孩子的观念、世界观肯定都是有影响的。我小时候父母对我有几个要求:第一身体好,所以我小时候长跑、打网球;第二习惯好,吃完饭洗手,自己东西理好,注意卫生、安全,不要丢三落四;第三心态好,不要过于担心,日子总过得下去的,这一点对孩子很重要,不要太注重他的成绩、太纠结、太担心反而会把孩子给培养坏,孩子老处于压力挫折下不好,他也是人,而且他也是成熟的人。
人生很长,没有必要非要进超级品牌大学,把自己的心智、身体给搞垮了。学习的身体、习惯、心态很重要。学习本身就是爱学习、会学习,还需要享受学习,学会了知识就都是你的,为什么不学呢?
记者:给现代家庭有些什么样的建议?
潘鹏凯:还是要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在父母都太忙了,我也很忙,但我早上起来会给孩子们做个早餐。煎个牛排、煎个鸡蛋也就半个小时,但这很有力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孩子是你的镜子,你做什么他学什么。你自己在刷"抖音",却让孩子去做作业,是不现实的。很多时候,孩子没错,错的是家长。
记者:您期望未来学习方式会是什么样的?
潘鹏凯:教育是因材施教,不可“一刀切”,“一个标准”。以后很可能都是所谓的匹配,如你偏向文科的想当作家,就不需要你考数学。这也是一种美国式“扬长”,中国式“避短”。目前,中国考试是看总分的,未来会改变的。
未来更多的是做匹配。一定要把独木桥的食物变成网状的食物,工作也是匹配的,不管是打工还是创业,创业要找到匹配的小伙伴,生活更匹配了,要吃什么,要住什么,要嫁给谁,这都是匹配的。教育迟早也是匹配,不要都卡在上大学这个独木桥上。我们可以把标准卡到80岁,以一个人80岁时的幸福来设定他的学习体系。
“精准教育”和“精准医疗”一样,不是感冒都要吃同样的药。人的学习情况也不一样,要通过检验、分析、优化,来设置教学的过程,这是非常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