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芳对记者说,同样是四个字,“教好学生”还是教“好学生”,断句不同,含义却大相径庭。1958年,吴佩芳和伙伴们办学伊始,第一批学生来自附近弄堂76个最最普通的家庭,有的甚至是在其他学校已经留了两三级再转过来的。面对这样的生源,吴佩芳没有怨天尤人,她相信,表扬和信任,能让每一块顽石发光。有的孩子恶作剧,往她脸上吐口水,老师们教育孩子说“你要乖一点”,吴佩芳却建议,“你要”代表了一种居高临下以及不信任的态度,不妨跟孩子多说一句,“你一定会更好的”。一个个捣蛋鬼,就在吴佩芳的柔声细语中,走进了知识的世界。
在她的教师时代里,去的最多的就是学生的家。有一阵,她每晚要去为男孩小胡补课。偶然一瞥,发现男孩奶奶的口袋是缝起来的。奶奶悄悄告诉她,这是防止小胡偷拿“小菜铜钿”去买糖。下一次再来补课,吴佩芳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引导小胡体恤大人的辛苦。过了大半年,小胡变得积极上进。
吴佩芳家的展示柜里,摆放着一个小小的瓷盘,这是一个学生留学归来给她带的纪念品。教师节将至,社会上流传着“教师节”变成“收礼节”的说法,这让吴佩芳有些痛心。在她心中,孩子成长成才,才是最好的礼物,贵重的礼品只会让师生间的情谊变味。
特约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