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朱家角胜利街蓝坊场、陆家弄旁的这座老宅,显得十分幽静深广。这座建于民国时期的江南建筑,为五开四进,临街平房,第二三进,均为五上五下。现虽经改建,但正厅、厢房、天井,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依旧是粉壁青瓦,依旧是木格腰窗,风格古朴。故人辞去楼依在,今天似乎继续散发出它那厚重的文化。
清光绪四年(1878年),陆士谔就出生在这座名门望族的陆氏老宅里,祖先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军事家陆逊,伯父世淮,为举人,父亲兰搓,为秀才。陆士谔名守先,字云翔,笔名“云间龙”,他最喜欢的是云和龙,后来在他自己设计的红木书橱门上都雕着这种图案。
陆士谔是家中长子,下有两弟一妹,为养家糊口,他14岁就到上海打工,操着一口朱家角的乡下口音,常被上海人欺生,吃尽苦头,后重回朱家角,只好到街上敲锣、卖唱、作韵书(即兴演唱)。他父亲不让他做这种低等营生,把他拖回来。当时他们家里穷到吃饭没有菜,梁上挂了一条咸鱼来“画饼充饥”,孩子们看一眼咸鱼,吃一口饭。
17岁起,他师从本镇名医唐纯斋学医,遍读古今医学专著,学成后,悬壶于青浦、松江一带。陆士谔从小聪颖过人,爱读稗官野史,家中藏书甚丰,读后又过目不忘,奠定了他日后创作小说的基础。1905年,27岁的陆士谔到上海行医谋生,边行医,边写作,作品在报章连载,很受读者欢迎。1925年因医好了一名富商的疑难杂病而一举成名,被誉为沪上十大名医之一。
陆士谔一生著作极丰,写了通俗小说上百部,医学专著40多部。如《新孽海花》、《官场怪现状》、《清史演义》、《三剑客》《、血滴子》等,其中《血滴子》在二三十年代被改编成连台本(京)戏,在沪上演出后,沪、淮、扬、锡等地方剧种也纷纷移植演出;陆士谔晚年专心整理医学著作,著有《国医新话》、《士谔医话》等书,民国33年(1944年)3月,因中风病逝于上海寓所,终年66岁。
陆士谔最引人瞩目的作品是写于1910年的小说《新中国》,图文并茂,以写梦的形式畅想未来。世事沧桑,历史巨变,一百年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在小说中设想的黄浦江上将架大桥,黄浦江下则将筑越江隧道,跑马厅附近建“新上海舞台”等等天才神奇的幻想已成现实。李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