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大学城/新民汇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不去的风景
奚晓文
  奚晓文

  上海的夏季越来越长了。过了立秋,甚至处暑,依然不时有高温黄色预警传来,热浪难消。但上海人就是上海人,面对变得越来越热的城市,上海人却越来越处变不惊、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空调和私家车的普及,让上海人对持续高温的忍耐度大幅度提升,面对骄阳和热浪的态度,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一种隔着玻璃窗轻松而无奈的调侃。城市在不知不觉中快速地变化。物质的丰富程度带给我们的生活舒适,即便来不及回眸逝去的岁月,也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我们沉湎在这种舒适中不能自拔,但若有所失的恍惚与惆怅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不想回去了?抑或已根本回不去了? 

  在这个漫长炎热的夏季,让我庆幸最多的是有空调的生活——若没空调, 我们该是怎样的一副狼狈不堪?但不知为啥,让我最怀念的竟是那些逝去的无空调的夏季,每天晚上的乘风凉时光——我孩提时代最高品质的生活记忆,每夜都似童话般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有空调的场所凤毛麟角,普通家庭甚至连电风扇也是稀罕物。那时,天好像也没有这般热。每到傍晚时分,一张竹椅、一把蒲扇,在家的不远处,似乎总能找到一方有凉风吹过的天堂。我家那时住在老南市小南门附近的石库门里。闷热仄狭的亭子间,傍晚依然热气袭人,乘风凉是每晚必不可少、最让我期待的时光。每晚,父母下班回家后,我和姐姐先依次洗澡。那时家里没有浴室,洗澡用的是一个大木盆,程序很烦琐——先是将小盆里的冷水倒入大盆,再加入热水,兑调成合适的温水。完了,开始在大盆里用肥皂擦洗。完了,再用小盆里预先准备好的温清水沖洗身子。完了,还要两人合力把大盆里的水倒入小盆;再用些许清水清洗一下大盆,再将水倒入小盆;还要将小盆里的水端到楼下的天井水斗里。接着如此程序,第二人再洗。 

  我家这种洗澡法应该算是比较文雅规矩的版本,记忆中邻居家的男人们不少是挤在后门的水斗前,用一根长长的塑料管接在龙头上,说笑打闹着,光着上身穿着三角短裤直接用凉水冲洗。其实,我内心真的很羡慕憧憬这种豪爽和富有情趣的集体户外洗澡方式,数次跟母亲恳请加入其中,但母亲总以我体质弱直接用凉水冲洗易感冒为由拒绝,因此最终我没能亲身体验其乐趣,也算童年记忆中的一个遗憾。洗完澡,脖子上拍上白色的痱子粉,我和姐姐拎着小板凳,兴高釆烈地加入到乘风凉大军之中。 

  乘风凉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我们至今念念难忘、乐此不疲?现在想来,它满足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纳凉需求,而是一种契合城市文化和习俗的全方位的人际情感和精神需求满足。上海的乘风凉决非一家三口端坐在室外这么简单,就像事先约好似的,时间一到,左邻右舍拿着各式各样的躺椅、竹椅一个个如期到达,哪家谁缺席的原因一定会被探问得清清楚楚,每天的话题重复而新鲜,“哈哈哈哈”的笑声总是不会停歇。为了舒适,竹榻、床椅甚至床和饭桌都被搬到了乘风凉的场所。 

  乘风凉,曾经是这个城市的人们必不可少的习俗,如今已成为一种遥远却又亲切的记忆。想回去了?抑或已根本回不去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4版: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大学城
   第06版:心灵屋/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同乡荟
   第08版: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大学城
   第10版:公益星/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追剧迷
   第12版:穷游经/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职前事/大学城
想起故乡野菊花
秦岭重过料已迟
回不去的风景
大学生版大学城/新民汇15回不去的风景 2017-10-18 2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