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公益星/大学城
     
本版列表新闻
~~~——记HealthFA高校急救志愿者联盟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障生命的路上 他们从大学生社团走向了创业
——记HealthFA高校急救志愿者联盟
赵子谦
  赵子谦(同济大学)

  2017年4月22日凌晨一点,担任2017千岛湖大铁113国际铁人三项赛急救保障队负责人的王承昕和陶晟吉才刚刚带领几位组长经过六个小时的长途颠簸抵达千岛湖。安排队员将携带的急救设备摆放停当,二人便又去和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明天赛前演习的最后确认和沟通。两年来,这样大大小小的赛事保障,这支年轻的急救团队已经经历过数十场。

  无心插柳,从爱好到创业

  王承昕是上海健康医学院2015级院前急救专业的一名学生,入学那年正值三所医学院合并的节点,校内缺乏社团,鼓励同学积极申请成立。他的爱好是参加各类跑步、骑行比赛,由于志同道合的同学太少,外加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成立的骑行社未能顺利发展。“当时我就在想,有没有什么社团是与医学专业息息相关的,能让同学在增加社会实践的同时锻炼专业素养。”终于,在一次骑行比赛中,赛事的急救志愿者给了他启发,他想:为什么自己不能成立一支队伍,既能给同学们提供学习急救知识平台,又能提供赛事保障呢?于是,就有了联盟的前身——上海健康医学院急救协会。

  而同是院前急救专业的陶晟吉是王承昕的学长,协会成立之初,他正在学校担任社团联主席。由于急救社团的特殊性质,难免需要各方面协调,从培训场地,到人员外出活动的校方许可,陶晟吉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支持。“一开始确实觉得他们‘挺难搞’,活动多,需要多,每次都要让我花上好大力气帮他们申请协调。但久而久之付出的多了也就有了感情,他们的急救活动和我的理想很接近,所以最后我自己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谈起这个总爱“搞事情”的学弟,陶晟吉有点“百感交集”。

  就是这样两个个性“南辕北辙”的伙伴,两年时间的合作下来,他们的队伍逐步发展壮大——从一个只有包括他俩在内三名注册急救员的小社团,到拥有各类专业证书250余人的大型急救协会,再到可以独立承办赛事急救保障的医疗公司。迄今为止团队共参与 40 余场赛事活动、现场救护保障工作,共处理各类伤员 2000 余人次。

  学以致用,课内课外创新发展

  上海健康医学院2013年受上海市政府委托,定向招收首批临床医学(院前急救方向)的学生,专门为“120”急救输送人才。王承昕、陶晟吉就读于该专业,其专业知识与赛事急救保障工作息息相关。考取各类急救专业证书,参加赛事急救保障,对于他们来说本就是学以致用的大好机会。王承昕曾在2016年3月松江半程马拉松赛中成功抢救一名心跳呼吸骤停选手,上海学联、上海教育电视台、新民晚报、青年报、浦东教育时报等多家媒体网络都报道了该事迹。

  这样的活动,同样需要队员们的其他额外特长。担任急救队通讯官的吴齐凯同学是15级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整个赛事保障的通讯畅通。“对讲机的通讯距离有限,遇到山路上又难免有信号阻碍,所以通过哪几台设备来信号中转是最头疼的问题,一旦断了通讯,队员和运动员的安全就都很难保障了。”之所以请他来担任赛事急救保障的通讯官是因为他是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还取得了中国无线电协会业余电台操作证。

  然而,对于一场赛事保障来说,所需要的能力还远不止这些。“每次比赛之前,都要花很长时间考察地形、确定布岗、安排设备、联络人员等等。”王承昕作为此次千岛湖“铁三”的总指挥,提前一个周末就来考察过赛道情况,判断哪些路段容易出现险情,并用据此用共享地图绘制app提前安排好每个岗位,以及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的分配情况。“AED不可能90多位队员每人都携带,那么就要协调好固定岗和骑行机动岗,保证高危路段一分钟低危路段两分钟内AED可以赶到。协调安排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生命安全。”每一个岗位都经过了他们的反复斟酌,准备保障的那几天,王承昕的“微信运动”一直排在榜首,最多一天走了四万余步。直到赛前一天的深夜,负责人和各组组长仍就在开会做最后的确认。“赛事保障工作需要丰富的赛事保障经验积累和极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同时也需要细致周全的思虑和高度的责任心。”陶晟吉对这一点深有感触。而这些,是远远超出书本以外的东西。

  他们的理想还远不止大型赛事急救保障这么简单。“我们学习急救,自然明白它的重要性。现在上海很多公共场合都配有AED设备,然而摆放的位置不够显眼是一个大问题。但更严重的是中西部地区公共场所还未能配备这些,遇到心脏骤停的患者,救护车根本来不及赶到。这主要还是因为整个社会的急救意识不足,”陶晟吉对此十分的担忧。而王承昕则呼吁全社会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帮助突发意外的患者利用最宝贵的“黄金时刻”获得生机。所以急救培训是他们一直在坚持的事情。

  重任在肩 守望赛道的压力与孤独

  与记者所想象的赛事志愿者不同,他们并不像其他普通志愿者一般集中在站点的凉棚里,大多数时间,不论是站岗、骑行机动岗、自行车巡岗,都是在赛道上单兵作战。大巴车在千岛湖的环山间行驶,每隔一公里,就放下一名队员。陶晟吉告诉记者:“守望赛道,本就是一件十分孤独的事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边,骄阳似火的天气,站在太阳下面暴晒五六个小时也是常事。16级护理专业的徐佳倩是个看起来十分娇巧文静的姑娘,作为组织的新成员,一切都在适应当中。她在千岛湖大铁被安排的岗位是在一座大桥上,“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活动,在太阳下站了足足有六个小时,到了最后只能倚靠在后面停的自行车上,但一有运动员通过,还是会立即进入戒备状态。”

  不同于一般志愿者,他们的任务不是引导方向,后勤补给,而是防备突发事件,比如运动员的伤情险情,进行机动联络,并在医院的医生抵达前,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但像大铁113、全程马拉松这样的长途比赛,赛道绵延50多公里,人力不可能完全覆盖,有些赛段常常一公里只有一个急救队员站岗,孤军奋战,联络的途径只有手上的对讲机,所承担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杨晓玉是上海健康医学院15级护理专业的学生,经验丰富,担任小组组长。她告诉记者,参加急救活动一年多,遇到最大的情况也只有大面积的四肢擦伤,但比赛中的每一秒都不敢走神,担心自己错过伤者,更担心遇到自己应付不了的险情。“在赛道上运动员们相信你,而这种信任,是一种生命的重托。”

  几十次的比赛下来,他们处理的伤情险情不计其数,小到擦伤骨折,大到晕厥心脏骤停。“2016年9月滴水湖铁人三项赛的少儿赛里,一个外国小朋友骑车转弯飞了出去,现场就骨折了。当时不光要给他进行现场骨折固定,还要安抚他的情绪,做心理疏导。”陶晟吉告诉记者,“每一次的伤情都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但好在准备充分,技术专业,也都化险为夷了。”

  展望未来 不忘初心无限可能

  与这样一个有活力的团队相处是十分有趣的事情,除了作为医疗急救人员特有的认真与谨慎,还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年轻人的蓬勃朝气。从周五到周日,三天两夜,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不足五小时,但白天一点都看不到他们脸上的倦容,仍旧精神抖擞,神采飞扬。但比赛顺利结束后,卸下了身上的重担,回程途中,整个大巴车上的队员都进入了梦乡。除了负责人王承昕和陶晟吉,还在安排因凌晨抵达而无法回家的队员的交通。

  谈到毕业之后的发展,每个队员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方向。王承昕作为公司法人和急救联盟的总负责人,希望这个组织可以长足发展下去,既能作为一份医疗工作的事业,又可以不断为学弟学妹们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而陶晟吉则不然,今年毕业的他,已经在救护车上工作,对于他来说,成为救死扶伤的急救医生是他的理想,但业余时间他仍然还活跃在各种赛事的急救保障。护理专业的曹伊伊今年毕业后进入了上海市口腔医院,但她喜爱滑板,大学的急救活动给了她经验,让她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更多极限赛事的保障工作。

  不论如何选择,急救活动的经历都成了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篇章,打开了新的世界,提供了新的选择。一群年轻人为了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也让他们收获了难得的友情。对于他们来说,HealthFA高校急救联盟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社会实践平台,更是重要的归属与回忆。在这里他们践行着医者仁心,更践行着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支年轻的急救队伍,他们收获了个人的成长,也为社会需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4版: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大学城
   第06版:心灵屋/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同乡荟
   第08版: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大学城
   第10版:公益星/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追剧迷
   第12版:穷游经/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职前事/大学城
保障生命的路上 他们从大学生社团走向了创业
大学生版公益星/大学城10保障生命的路上 他们从大学生社团走向了创业 2017-10-18 2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