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内地家庭伦理剧《都挺好》正热映,而剧中涉及的赡养老人和亲子关系等话题引发人们热议。剧中苏家的二儿子苏明成被看做是“陪伴式啃老”的典型,尽管他和老婆都有不错的工作,但仍然前前后后接受父母的“接济”近20万元。很多观众批评以苏明成为代表的子女“啃老”,不独立、不自强;也有人觉得陪伴在老人身边的子女获得一些物质支持是理所当然的;甚至一些老人表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子女提供一些物质基础,是自己的一种幸福。对此,您怎么看?
记者 邓漪蒙 整理报道
1
父母自愿给钱算“啃老”吗?
“陪伴式啃老”是什么意思?该词指表面上陪在老人身边,实际上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并最终榨干老人血汗钱。与传统啃老族相比,陪伴式啃老族常把其行为美化成“常回家看看”,并因此具备了强烈的道德优越感。
在电视剧《都挺好》的故事情节中,二儿子苏明成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啃老族”,他认为,是他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而且因为母亲心疼他,才会偷偷塞钱给他,并觉得为他花钱是一种快乐。他觉得这是对父母的另一种陪伴。因为大哥苏明哲大学毕业后就去国外读书了,常年不在父母身边,而且他毕业之后直接在美国找了工作,更没有机会回家了。小女儿苏明玉,她很早的时候就和家里闹掰了,和家里几乎失去了联系,更别提陪伴父母尽赡养义务了。
总而言之,对于自己啃老,苏明成抛出一个看似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不是我一定要啃老,是我妈愿意给。
对于苏明成的说法,一些反对一切形式“啃老族”的网友评论说——
@冷月亮BECKY:这当然算“啃老”,哪个“啃老”不是父母自愿给的钱?不是父母自愿给钱惯出来的?
@写写不会了:我觉得吧,只要是长大了工作了,不管父母是不是愿意给钱,要了父母的钱就是啃老。
@菇娘本倾国:反正我自上班以后再也没有问家里要过一分钱。我就是再穷,也不会要。因为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到父母的钱来之不易。
还有一些网友对苏明成的行为表示理解——
@注册营养师 陈然:我毕业以后没有要过父母的钱,不过在北京、上海住房的成本太高了,除非找到很好的工作,否则这部分的开销确实有点难以承受。
@say耶耶耶耶耶:“啃老”这个事情很难说,现在人不靠家里的支持有几个人能自己独立买房?如果父母的资金支持能够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那又有什么错?苏明成错就错在拿着父母的钱享受生活了,不过他也确实花了钱和心思好好对待自己的父亲。
2
“啃老”这件事,父母怎么看?
一位姓刘的老人今年70岁了,生活富足,且只有一个女儿。他早早地为女儿买好了房子,并且已经为女儿承担了15年的购房月供。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女儿在“啃老”:北京生活成本高,女儿还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顾,适当给她一些物质上的支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是必要的。
父母疼爱子女是天性,刘先生觉得,如果给孩子的那一部分钱没有影响父母的生活,这也是父母的快乐。
这样的观点或许不算少数。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似乎天生有“子女好,自己就好” 的执念,恨不得把全家里外最值钱的都给子女。
据《快乐老人报》2018 年一篇报道,有一份老年消费调查问卷显示:在接受调查的 5000 位老人日常花费中,30.74% 花在日常开支,23.51% 补贴儿女,只有 3.3% 用在了自己的休闲生活上。
3
“啃老”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在剧中,为了让二儿子结婚买房,母亲卖掉了家里的一间旧房,后又和老伴为儿子和儿媳装修了房子,还买了辆新车。然而,老两口生活却十分朴素,每月只花六七百元,苏家爸爸甚至十几年没有买过新衣服。很显然,苏家的父母支援二儿子的金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品质,而其二儿子和儿媳其实都有不错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
父母资助子女是爱的表现,但也要掌握尺度,不能让“啃老”成为一种习惯。
4
热议背后有何真谛?
大家在热议“陪伴式啃老”的同时,其实忽略了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陪伴。虽然剧中苏明成将“陪伴式啃老”美化成了“常回家看看”,但和那些或许“不啃老”但却完全没时间陪伴老人的子女相比,谁更不孝?
比如《都挺好》中的苏家三兄妹,大儿子苏明哲长期生活在美国,母亲去世前他已经10年没回国了。三女儿苏明玉因为母亲重男轻女心存怨怼,18岁后就跟家庭切断了来往。倘若不是苏明成常回家看看,陪伴父母身边,偶尔讨父母欢心,苏家父母的晚年生活的确会更孤独。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年轻人,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大城市打拼,每天疲于奔命,疏于对父母的照顾和关怀。因为有了更多的苏明哲(剧中的大儿子,毕业后留在了美国),也因此才有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
据《2018年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全国老年人口已经高达1.68亿,90%的空巢老人,最害怕的问题是孤独,50%的老人感觉家庭关系尚且融洽,仅有9.2%的老人对子女感到满意。
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一位父亲因车祸去世,女儿走进父亲的屋内惊讶地发现,屋内藏着满满一房间、各种各样的保健品,有些甚至未拆封已经过期。后来女儿才了解到,父母这么多年十几万的积蓄全部都用来买保健品了。
这则新闻不免令人惊愕,不过同时也让为人子女的我们反思:为什么自己的父母总是乐此不疲地购买保健品,轻信推销员?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黄勤曾给出解释:“老人最大的困境不是疾病是孤独。销售员打亲情牌,阿姨叔叔叫个不停,所以老人就容易相信。儿女对老人好一点,多关心老人,让老人不孤独,这才是一条让老人不那么容易受骗的路。”
关于陪伴,网友徐女士表示,因为工作原因,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外地,很少有时间陪在父母身边。但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尽可能安排出假期,和家人一起旅行。在父母有忧虑时,她能敏感地发现,并及时沟通化解。她说,陪伴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涉及关心、尊重、理解等许多方面,“真正的陪伴,是能够身为彼此的支撑”。她觉得,毫无节制地“啃老”当然可耻,需要批判,但更应该关注的是,在快节奏的社会,如何处理好跟父母之间的关系。
相比于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苏明成的“啃老”行为,《都挺好》更大的价值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陪伴父母的重要性和意义。“陪伴式啃老”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更不应忽视和贬低的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