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11日,胡风在四川大竹被宣布释放,24年的沉冤,早把他的健康摧毁,之后经重庆去成都回北京,虽经治疗,总不见好。在王元化和彭柏山夫人朱微明的推荐下,经卫生部同意,终于在1981年5月23日飞抵上海,胡风被直接送至龙华精神病总院,女儿晓风在医院看护老父,夫人梅志则随朱微明到她家暂住。
梅志夫人是位极淳朴极低调的人,他们此行来沪,几不为外人所知,也未向媒体透露,但有关领导部门是知晓的。儿童节前,我去贺宜家汇报工作,他即透露了这一消息。我们谈起,梅志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就有长篇童话诗《小面人求仙记》问世,解放后在上海也写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她应该是我们队伍中的一员。我试探着问道:目前我们正在编辑《巨人》,容纳百川;她吃了这么多苦,我们不妨主动向她组稿如何?贺宜笑道:此言正合我意,你尽快去办吧!
领得这一嘱咐,我便设法电话联系。也许是多年对儿童文学钟爱的缘故吧,得知我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欲去拜访,梅志夫人满口应允。6月4日下午,我请了圣野一起如时前往新乐路访问。
朱微明同志为我们开了门,把我们延至客厅坐下,梅志夫人就走了进来。她穿着淡色的短袖衬衫,一刀齐的短发拢在耳后,显得清秀而有精神,握手也很有力,全不像六十几岁的老人。我们作了自我介绍之后,圣野先问候了胡风先生近好。我还是1950年夏天在华东作协举办的“星期文学讲座”上,聆听过胡风先生讲现实主义。具体内容已忘,但他一边讲演一边手摇芭蕉扇的形象,至今记忆鲜明。梅志夫人充满微笑地说道:那时我们正住在永康路文安坊。
接着,我们切入正题:圣野送上最近几期的《小朋友》,请梅志夫人看后如有兴趣,望为年幼的孩子写些诗歌或散文。
梅志夫人说:这些年来,我也确实忘情不了为孩子们写作,但身不由己。去年,公安部发还许多审查资料,在那堆废纸中,发现了当年发表过和未发表的旧稿,纸都黄了,真让我感慨万千。这次来上海还带来几篇,这两天趁上午闲空,正在重新修改。
我立即言道:请修改完给我们吧!
她微微皱眉道:我刚整理完的一篇童话,是控诉反动派抗战胜利后欺压四川百姓的,也不知是否适合现时的需要?而且篇幅有两万多字,恐怕儿童刊物未必能够容纳。
我随即向她介绍:我们今年刚刚创刊一本大型儿童文学丛刊叫《巨人》,专门刊登中长篇作品,两万多字正合要求;作品内容只要有益于少年儿童成长,都欢迎!我进一步说道:我们今天来拜访,就是想问您组稿的。您如果方便,就请让我带回,尽快安排发表。
梅志夫人向我凝视一会,大约见我双鬓斑白,不是轻狂胡扯之徒,就走出客厅,不久手捧了厚厚一叠文稿走来。我双手接过,大略翻阅,只见题目是《元宵节的夜晚》,文末署道:“一九八一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刚刚于4天前的定稿。
当晚,我在家读完文稿,写了审读意见,第二天上班送呈领导复审,不两日即批准通过,并决定发表在当年的第四期《巨人》上。当梅志夫人接到我的通知时,她在电话里激动地说:谢谢你们给了我归队的信心!果然,她在第二年的《儿童文学》上又发表了《听来的童话》,还被读者评上最佳童话奖。
梅志夫人对人诚挚,不忘友情。他们一行于是年10月15日回京后,凡是胡风先生与她自己有书出版,必寄赠给我;1986年1月15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胡风先生举行追悼会,她也给我寄来讣告,我遂与鲁兵圣野发去唁电,表示我们的敬意与哀悼。同年4月,她与晓风有事来沪,我们相约在江湾姜椿芳先生家见了面;1993年9月,《胡风生平与文学道路展览》在上海开幕,她亲临出席,也于事先通知了我与圣野。1996年重庆出版社委托鲁兵和我主编“中华童话名家精品文库”,在确定入选名单时,我们一致提出了梅志夫人;而在编选过程中,得到了她细致的指点。
2004年10月18日,梅志夫人走完了90年的人生旅程,她的子女联名寄来了素雅的纪念卡,在她相片背后,印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实为一个平庸的老妪,仅比一般人多受了一点苦难,也就多知道一点为人之大不易。其实,我也仅仅是尽自己的一点能力,不伤害生灵,不哗众取宠,老老实实做人而已!”我把这张纪念卡放在书桌上,作为激励并警戒自己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