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在清末民初有两个以“西泠”为名的社团:一个是西泠印社,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年,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中国金石篆刻家最高权威团体;二是成立于1924年的西泠书画社,世人知之者甚少。若以身兼两社论,则极为难得,韩登安、唐云、来楚生先后作古,仅有张绶葆健硕于世,乃为百年西泠之稀世珍宝。壬辰新正,笔者由其妹夫葛伯勋先生陪同,专程拜访了这位“西泠双骄”。
穿过闻名遐迩的南京路步行街,拐进天津路一个僻静的石库门弄堂,便是年届九七的上海文史馆馆员张绶葆先生寓所。半个世纪来他一直蜗居在这里,过着普通人平平常常的日子。“谁知大隐者,乃是不羁人!”信然。
绶葆是张锐先生的字,号髯厂。其父张旭爱好文艺,为西泠印社创办出资出力甚多,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西泠诸老的教诲,尤其得益于吴昌硕、黄宾虹、王福庵等人的亲炙,不到20岁,书画篆刻在行内已小有名气。1947年西泠印社40周年纪念题名中31岁的张锐即已名列其中。同辈中,他与方介戡、唐云、来楚生等交往密切。著有《髯厂诗词》《张绶葆书画篆刻选》《重阳忆旧话西泠》等。但眼前张老先生的居室和“静观书屋”的陈设却十分简单,只有墙上的名人字画和自己的书画作品,还有西泠印社百年纪念时颁发的《杰出成就终身荣誉证书》,才无声地告诉我们主人的显赫身份。老人的儿子大震告诉我们:父亲一生低调,不事张扬,过着清心寡欲而有规律的生活:清早散步,早餐牛奶面包;白天到书场听评弹,回到家里看看京剧《大戏考》,或者写写字画画画儿;老人家喜欢吃肉,晚餐偶尔喝点红酒,但绝不嗜烟绝不挑食。几十年来他在单位里与世无争,以平和的心态做着本职工作。他受聘于多家艺校教授书画,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了。
谈兴甚浓,笔者提出请张老先生为敝人新春开笔的《松石图》补白,他欣然允诺。只见他来到堆满笔墨印砚书籍的画案前,展开画纸,略作思索,便潇洒挥笔。笔墨飞动处,一株朱红的灵芝草和对岸两抹沙渚顷刻显现。然后浓墨点苔,添加枯枝、细藤,看似不经意的神来之笔,顿使画面生辉,苍润而精神。老先生笑道:“灵芝配松石,祝大家健康长寿。”题写《松芝毓秀图》后,他将王福庵老师为他刻的名章和闲章盖在了画面上,两枚鲜红的朱文印花与彩墨相映成趣,更显意境的幽远。
张绶葆先生擅长书法与山水、花卉、人物。书宗“二王”,颇得晋唐遗意。山水从宋元至清“四王”,均曾着力,多参以平生所见。花卉尤喜恽南田,多作松、竹、梅。张老先生的画风苍润,静秀并存,韵致不凡,正如乃师王福庵所题:“于元明诸家无不心追手摹,得其神韵。”新春伊始,张老先生仙风道骨,耄耋高龄仍健笔如飞,乃盛世人瑞,家国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