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音乐会,是巴伐利亚广交的第三次沪上之行。1996年1月中旬,刚刚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用中文“新年好”向中国听众致意的洛林·马泽尔,率领这支乐团在上海体育馆首次与上海乐迷见面。2005年11月底,杨颂斯在上海音乐厅执棒该团,上演了一台令乐迷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精彩音乐会。这次来到东方艺术中心演出,小提琴家特兹拉夫一下飞机就让接他的司机开车到剧院外面绕了一圈,还对记者说:“这是一座非常美丽和有文化气息的建筑,上海市民真幸运,能在这里经常与音乐相伴。”据悉,巴伐利亚广交没有固定的驻场音乐厅,每年的音乐季在慕尼黑的三座大小不同的剧院轮流演出。虽然他们几乎每年举行巡演,走遍了全世界著名音乐厅,但来到上海登台东方艺术中心内这座新颖的专业音乐厅,乐手们仍然非常兴奋。
尽管巴伐利亚广交缺少驻演场所,但细腻缜密的“巴伐利亚之声”早已为乐迷们熟知。在丹尼尔·哈丁的指挥下,一曲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展露了这支乐团沁人肺腑的声音特质。温润的弦乐具有天鹅绒般的蓬松感,与其他声部平衡极佳的铜管乐并不一味追求灿烂和嘹亮,穿行于旋律线条之中把乐曲装饰得格外美丽的木管,闭着眼睛倾听,各个声部清晰可辨却又在转换之中无缝交织。现任音乐总监杨颂斯评价这支乐团说:“只要我的手挥起,所有的乐手都会忘我。此时,大家的脑子里只有音乐。”37岁的哈丁并没有恣意抒发同龄人惯有的激情,他的动作幅度甚至并不张扬,强弱力度总是恰到好处,使音乐会极具酣畅感。
对于乐迷来说,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已在唱片中听过无数遍。但是这台音乐会却让人有全新的感受。小提琴家特兹拉夫在演奏时,似乎把全身的力量倾注到了琴弓上,抒情时有一种大男孩般的温柔和厚重,激烈处的运弓竟会产生力透琴背的震撼。而乐团在演奏舒伯特作品时,诗意的旋律散发出真挚与细腻,热烈的篇章则营造出层层叠叠的感情波澜,循序渐进的乐章总是会产生跌宕多变的情感色彩。一曲终了谢幕时,特兹拉夫笑吟吟地把剧院献上的鲜花,转赠给了第二小提琴声部的华裔女演奏家李毅,丹尼尔·哈丁则把鲜花送给了上音毕业的中提琴演奏家孙圉。友好与温馨的举动,顿时拉近了台上台下的心灵距离,而结束时丹尼尔·哈丁说的一句刚学到的上海话“大家再会”,更让所有的上海听众在记住这个美好音乐之夜的同时,期盼再次相见。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