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要与“敢为天下先”唱反调,而只是想在我们“敢为天下先”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另一面,即有些事情是“不敢为天下先的”。
那么,有哪些事情是的呢?有,比如名利。
说到如何对待名利,我想起了著名科学家肖伦。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肖伦与钱学森等科学家一起摆脱美国政府的留难,终于回到了祖国。在两弹一星一艇的研制中,他作出了重要贡献,功勋卓著,令人尊敬。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信守自己的为人准则,即“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中的一段话,肖伦为这段话赋予了新的涵义,即:对亲人、同事、朋友、学生一定要“慈”,即宽容和爱护;对自己的生活,一定要俭朴;而对待名利,则一定是“不敢为天下先”,不争名,不争利。他认为,只有“在个人名利上‘不敢为天下先’的人,才能够在科学研究中‘敢为天下先’”,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因此,几十年来,他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制造了“雷管”,为我国第一颗氢弹制造了“炸药”,还成功制造了中国核潜艇的“开关”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电池。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实在的,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在名利上“不敢为天下先”,还是很不容易的。但这对于肖伦来说,却是很寻常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初,肖伦提出用中子活化与分析法测定黄芪、羚羊角、犀牛角中的微量元素的研究课题,并亲自制定了研究方案,论文由两位青年研究人员执笔写成后,他还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和结论进行了多次的斟酌、推敲与修改。可是在论文发表时,他坚决不署自己的名字。论文发表获得国防科委三等奖后,两位青年来向他表示谢意时,肖伦却谦虚地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我只不过提出了研究课题,跑跑腿做些服务性工作而已。真正在第一线工作的是你们年轻人。”
后来,肖伦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每次与人合作研究课题,论文发表时,他都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那年,在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时,他是课题负责人,但上报成果时,他还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获得奖金后,他一分也不要。大家实在过意不去,给他买点礼品,他也不收。
可是,肖伦这种在名利面前“不敢为天下先”的嘉言懿行,对于那些敢将学生或他人的论文窃为己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对于那些敢在近20本、横跨五六门学科的学术著作上,将自己的名字署在最前面的“专家”、“学者”来说,是很“不合时宜的”。
黑格尔曾经说过:“道德生活乃是政治的心髓或实质。”肖伦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他说,他所做的这一切就是希望“中国富强了,中国人就不受气了”。他还说:“幼闻立德、立言、立功之训,但我生平秉性只乐于为国家做点事,说不上功,不缺德足矣,也不想立什么言。”由此,才有了他在名利面前的“不敢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