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美国的山山水水,阿米什人的乡村是最特别的风景。
印第安那州埃尔克哈特县窄窄的乡村公路上,戴宽边帽、蓄须的男子驾着马车悠然驰过。路边菜畦里,裹头的长裙女子在摘黄瓜,妈妈递给大哥,大哥递给二哥,二哥递给小弟,小弟放进篮子里。彼时彼刻,仿佛穿越到了19世纪。
阿米什人是德裔瑞士移民的后裔,18世纪开始移居美国,散布于美国中东部地区,人口近30万。阿米什人的标记是对工业文明的巨大警惕。基本不使用电力设备和汽车,排斥手机、互联网等新发明。他们崇尚简朴自然的乡村生活,笃信宗教,重视家庭。阿米什人实行私塾式教育,无视社会保障体系,但外部社会提供公益性的医疗援助。
其实阿米什人的社会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我对他们的乡村念念不忘,盖因每一个受过传统教育的中国人,都有着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情结。
而当下许多人特别是城市人,对田园诗般的生活重新燃起近乎冲动的渴望。喧嚣的都市,让人感到逼仄和压抑,他们越来越想吃一顿不用疑神疑鬼的晚餐,呼吸“带甜味”的空气,想睡觉看星星还能听虫鸣。他们开始一个接一个周末去粉饰一新的水边小镇、圈栅起来的“最美乡村”,黄金周填满丽江束河古镇、川西丹巴藏寨。但周遭转遍,仍难涤荡身内身外的浮尘。
于是有些人开始动真格了,所谓“新上山下乡”运动。然而真实的新闻是:著名隐居者、北大教师王青松,12年后酝酿着暂别大山,因为与乡里人产生矛盾,种的菜没处卖,另外也想给孩子上个像样的学校……
事实上只要把我国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宣传手册在他们眼前晃一晃,足以让绝大多数浮想联翩的城里人老老实实去上班了。然后更实际的选择是:到郊区“认养”二分菜地,或者干脆在网上“偷菜”。
其实,无论城里人如何抱怨,农村人仍在乌泱乌泱地往城里赶。安土重迁,如果家家有阿米什人那样的大房子,内心宁静,无所牵挂,他们又何须如此。
有时候城里人焦虑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内心深处隐然明白,没有一处可以退守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