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似乎是一个男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或者说是一个必须路过的人生驿站。有没有泡过酒吧,是衡量一个男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
20岁时泡酒吧,图的是热闹。一大群同学相约去衡山路上泡吧,怎么疯狂怎么玩。那时的我们年轻气盛,觉得天下都是自己的。“蹦迪”的地板最好是那种带弹簧、有弹性的木地板;音乐最好是中英文夹杂的重金属,听了有些晕乎乎;舞池里最好是人挤人,连手都张不开;即便如此,每个人手上还要端个啤酒瓶装腔作势,自我感觉很潇洒很man。如果DJ再适时放上一段大吼大叫的R&B,那肯定会引起一阵高声惊叫外加手舞足蹈,事后回忆,其实自己一句也没听懂。
30岁时泡酒吧,看的是风景。有一次与刘小雅夜游乌镇西栅,在“似水年华”红酒吧靠河畔的位子坐下,要上两杯宝石红的酒,端着水晶杯细细品味,望远处的青瓦白墙,看身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听船桨探入水面的声音。那一刻,仿佛时间静止了,连同自己的似水年华。倏地,脑海里迸出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风景的人自己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这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40岁时去酒吧,求的是心境。一天黄昏,漫步在厦门鼓浪屿的街巷,发现一家酒吧前的广告板上有一行醒目的字——“时间是用来‘浪费’的”,猛然间竟有些如梦初醒。步进老宅,发现这幢古旧的西洋建筑里四处弥漫着懒散的气氛,让人心情放松。坐定后,点上一杯淡淡的鸡尾酒,这里不需要音乐,因为鼓浪屿的涛声和琴声就是最好的背景音乐。在这年龄长出我三倍的老房子里,在淡淡的酒香中,我孤独地发着呆。每次在上海赶地铁时,望着面前几十米高的扶梯,我就不免在想,看这长长的扶梯左行右立,左边的人步履匆匆,忙于赶路;右边的人气定神闲,坦然淡定。选左还是选右,其实就是选择了两种不同的生活节奏。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淹没在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现代生活里呢?“浪费”未尝不是一种心境,它用大把大把的时间来追求自我、享受生活。只有把时间“浪费”在自己想要的生活中时,它才是最有质量的。
记得还有一次去凤凰古城,在沱江边的原始人酒吧和天南海北的作家们把酒言欢。大家围坐在吊脚楼的窗前,喝着喝着竟有些伤感。身旁是一面大大的留言墙,上面钉满了驴友们写下的便签。微醺时,我发现在自己面前一张淡黄色的纸条上,竟有人写着“佛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我们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就在五百年后的一天,我们相遇了……”所以,管它明日,珍惜当前啊。大家的心情一下子大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