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去乌镇时,大约是在二十多年前。那年茅盾故居正在修葺,乌镇东栅的黛瓦粉墙、石桥、青石板等等看上去和其他的江南房舍式样大同小异。虽有一些不规范的添加,但仍属于江南水乡的“原生态”。闲时在街上游走,但见晨霭茫茫炊烟缭绕与薄雾相合;或是暮色苍苍黑瓦白墙与石阶绿水相映。此与自然中所折射的美意,是任何装腔作势之举不能替代。乌镇的西栅更是让你置身于桃花源中,看浣纱少女水边捣衣;瞧村姑提篮上镇赶集,是诗情,亦是画意。走西栅小街,两边木格花窗隔街相望;划小舟行游,两岸鸡鸣犬吠隔河相闻。小街尽头有双桥连接道路,弯弯的拱洞倒影相叠,颇有趣味。站在桥上远眺,油菜花开满田畦,一片金黄向远处延伸。
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知乌镇重建与开发得如何?我忽然想到周庄。相对来说,周庄的开发是比较早的,或许,周庄的纯朴已经被过度的开发所颠覆;周庄的宁静与诗情被嘈杂和喧嚣取代。周庄的街面几乎都开了店面,卖得最多的大概就是刷得油光铮亮的“万三蹄”。那些重新建造的房子和木栅栏用朱漆漆了一遍;房舍的墙壁被白色涂料涂了一层。把所有的历史印痕统统被朱漆和白粉抹去,古老的诗意的水乡离我们渐去渐远。今天的乌镇,是否也如同周庄?
年前去了乌镇,呈现在眼前是开发打造后的乌镇。我不敢相信,记忆中的,有着世外桃源感觉的西栅,而今已经变得如此规模。从挂满扎染土布的染坊到整齐地放着酱缸的小园;从重新开张的“民国饭店”到“三寸金莲”博物馆;从民居客栈到高档会所;从青石板小街到碎石拱桥。这里可谓一步一景,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倾注了设计者的心血。应该说,重新打造的乌镇还保留着遗漏的文化,保持着原有的风貌。然而,整个西栅把原有的世世代代居住在老宅里的居民,统统赶出了古镇,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在我看来,重修的乌镇,尽管用的都是老料,但是炊烟没了,人气没了,只留下的不过像是供人拍电影、电视剧的“影视基地”。入夜,西栅灯火阑珊,灯光照亮了天空,倒映在水中,流光溢彩。但终因妆点过丽,用力过猛而失去古镇水乡的“原生态”。
尽管乌镇的客栈、会所让人忘返,乌镇的石桥亦让人留连,不知怎么,我还是喜欢二十年前的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