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心理/实验
     
本版列表新闻
魔鬼心理实验室为您揭秘——~~~
魔鬼心理实验室为您揭秘——~~~
魔鬼心理实验室为您揭秘——~~~
     
2012年05月0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魔鬼心理实验室为您揭秘——
谣言传播的心理分析
  魔鬼心理实验室主持人

  张结海 实验心理学家,在国际、国内权威心理学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提出了多个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曲玉萍 大学实验心理学专业讲师,法国政府青年社会学精英学者,CNRS国家科研中心客座研究员。

  “你怎么能穿希尔费格的T恤呢?你不知道吗?他是种族歧视者,他歧视我们中国人。”有一天曲玉萍很愤怒地对张结海说。

  “你等一等,我没有穿什么希尔费格的T恤,希尔费格是谁呀?”张结海一头雾水。

  “希尔费格你都不知道?名牌,你身上穿的这个就是希尔费格的。”曲玉萍对名牌一向比较清楚。

  “是吗?”这件T恤是张结海一个朋友去美国回来送他的礼物,张结海谢他的时候由于朋友很熟直率地告诉他,T恤打折只要十几美元,所以张结海从来没想到这是一件名牌货。

  “你说说,希尔费格怎么歧视我们中国人了?”张结海问道。

  “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他说‘早知道黑人、墨西哥人、亚洲人这么喜欢我的衣服,我就不该设计得这么好,我希望他们不要买,我的衣服是专门为上层的白人设计的’。”

  “我看不太会。”张结海半信半疑,因为根据他的经验,作为知名设计师,即使有些人内心深处有不可告人的想法,他们通常也不敢如此赤裸裸地说出来。果然,张结海上网查了一下,这是一个“著名”的恶意中伤的谣言。

  谣言,这一始终伴随人类的社会现象,最近又有蔓延的趋势,为此,魔鬼心理实验室特为您分析谣言传播的心理问题。

  心理分析之一

  焦虑和恐惧情绪是传播谣言的动因

  对美国人来说,可能很少有事件像9·11那样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因此那个时候各种谣言充斥着美国社会,比如每5瓶可乐中就有1瓶被恐怖分子注入了炭疽病毒;9·11那天没有一个犹太人到世贸大厦上班,因为他们事先就得到了恐怖袭击的消息(实际上遇难者中15%是犹太人)等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一言以蔽之曰恐惧。一个群体的共同焦虑越多,就越有可能通过谣言来进行表达。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人传播谣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试图解码那些令人恐惧和不确定的情景。甚至有时候有人明知谣言错误得离谱还会传播,因为通过信息交换能够舒缓内心的不安。

  谣言通常是有关负面事件的,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自古以来,人类总是更看重负面事件意义,原因非常简单,作为人类来说知道如何避免一只老虎要比知道哪里有一片美丽的花海重要得多。

  日本核危机引起的“盐风波”再一次证明了这一规律,这就提醒我们大家,当有引起大众恐慌、焦虑情绪事件发生时,谣言也就容易四起。

  心理分析之二

  有的人明知是谣言,只要符合自己已有的偏见还会传播

  举一个编成故事的谣言:

  你知道上海的市花是什么花吗?白玉兰。知道上海人为什么把白玉兰选为上海的市花的吗?我知道,因为上海到处都有白玉兰。不对,上海到处都有桃花、茶花等许多花,为什么偏偏选白玉兰为市花?告诉你吧,因为白玉兰树只有花没有叶子,我们常说“红花还要绿叶扶”,可是白玉兰竟然连叶子也不要,说明它何等自恋!上海人选白玉兰恰恰反映了上海人的自恋,自以为是,瞧不起外地人。

  这个故事显然是一个谣言,选白玉兰为市花的真正原因是,在上海的气候条件下,白玉兰开花特别早,花大而洁白,开放时朵朵向上,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但谣言为什么至今仍在传播?因为它符合有些人关于上海人的偏见,有些传播者甚至明知它只是一个调侃的说法,依然乐此不疲地传播。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和某种偏见相一致的说法时要特别提高警惕,提高识别谣言的能力。

  心理分析之三

  谣言传播中普通人的作用超过意见领袖

  以前,普通泡泡糖要咀嚼很久才能变软,然后才能吹出泡泡。直到70年代中期,一家公司推出了全新的泡泡糖,它几乎入口就能变软,就能吹出泡泡……是什么使它这么快就变软呢?不久,“答案”揭晓——这款泡泡糖是由蜘蛛蛋制成的。

  谣言传播得如此广泛,让新款泡泡糖的销售一落千丈,公司立即展开调查,发现谣言并不是恶意诽谤的同行炮制的,而是那些可爱的儿童传播的。心理学家指出,有些谣言的散布与散布者的地位和名气无关。正因为孩子没有判断力,几乎轻信任何东西,谣传才能在校园里散播得如火如荼。

  心理分析之四

  谣言被利用为营销武器

  你一定收到过这样的短信,都是以“为了爱你的和你爱的人,请将这条短信尽可能多地转发”,短信的内容则随时间的转变而变化:食品危机时,内容是关于某某食品会致癌或损伤你的身体;餐具危机时是某某炒菜锅含有一种会影响肝脏的元素……由于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谣言也就会时时起。甚至谣言已经成为某些人一个重要的营销武器,竞争对手通过炮制一个有关对手的耸人听闻的谣言达到影响竞争产品销量的目的。或者相反,制造一个谣言从中获益。

  心理分析之五

  简单而又具体的谣言往往会更让人迷惑

  你一定听说这样的研究结果:不小心吞下去的口香糖,需要七年时间才能从身体里排干净;我们的大脑容量只使用了10%;从太空中可以看到中国的长城;男人每7秒钟会想到一次性。

  这些说法简单又生动具体,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它们都是假的。奇怪的是这样的说法就是有人相信。心理学家指出,复杂难懂的谣传不太容易散播,所以谣言的制造者往往炮制出简单而具体的谣言。

  心理分析之六

  有些谣言传播也许没有理由

  有些谣言能够传开也许并没有什么理由。人们常常会因为人际关系的因素揭露一些所谓内幕,或者来展示自己的口才能力。你要注意哦,有些时候,可能“不幸而言中”。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就会持一种“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使阻止谣言的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谣言四起、一时无法辨别真相时,要自觉地保持清醒头脑,不盲目跟风,真正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长三角/专版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1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教育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16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1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8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19版:人才/留学培训
   第B20版:人才
谣言传播的心理分析
我讨厌读书
住在对门的猫
新民晚报心理/实验B02谣言传播的心理分析 2012-05-02 2 2012年05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