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打破了僵局
就像每天早晚都要坚持散步一样,马文瑞前进的脚步总是那样的不紧不慢,平实而沉稳。眼下,省委第一书记,他在抓经济建设、城市管理的同时,咬定了一件事情不放,这使得陕西在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搞得比任何一个省都要深入彻底。
1979年1月21日,马文瑞部署完全省的经济工作之后,在省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上公开提出:“无论在什么运动中定的案,也不管是哪一级领导机关、哪一个领导人定的案,只要是错案就得平反,是冤案就要昭雪!”他的简短的讲话引起了长达数分钟的热烈掌声,省委第一书记的当众宣誓,如同一声春雷,打破了陕西平反冤假错案停滞不前的沉闷僵局。按照马文瑞的提议,他讲话后的十天之内,陕西省委即成立了由分管书记严克伦牵头组成的复查纠正冤假错案领导小组。同时,还组成了包括省级各部、委、办、局负责同志参加的百人工作组,经过短期培训,将分赴关中、陕南、陕北等九个地市,既抓经济工作又督促地方党委搞好“三案”的复查纠正。
严克伦,陕西永寿县人,是1932年入党的老同志,在陕西干部群众中很有威望。马文瑞考虑再三,还是把复查纠正“三案”的工作交由严克伦同志负责。一来觉得克伦同志是老陕西,对干部情况熟悉,二来感到他这个人忠厚老成,为人耿直,说话可信、办事公道。严克伦建国后历任咸阳地委书记,陕西省委秘书长、省委常委、财贸部长等职。“文革”中受到了冲击,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一个可靠的同志。
2月10日这天,工作组即将分赴各地了,下去之前,马文瑞亲自到会为大家送行。严克伦主持会议:“下面请省委第一书记讲话。”马文瑞从稀稀拉拉有些勉强的掌声中,感受出了大家的信心并不很足,显然是心中还有疑虑。针对这种状况他开门见山地说:
“同志们,林彪、‘四人帮’及其在陕西的代理人,制造的冤案、假案、错案,严重地打击迫害了一大批干部,也损害了党的威信和形象,我们工作组的任务就是要把颠倒了的政治、思想和路线是非再颠倒回来,以实际行动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新取信于民。”掌声响起,但依然并不热烈。人们的这种心情复杂甚至顾虑重重的情绪,显然是一种长期形成的麻木消极的惯性。这使马文瑞想起当年“闹红”初期发动群众的情形。群众的觉悟和积极性往往是需要启迪和发动的。他想,自己此刻必须是激情饱满、底气十足,不能有任何的畏难情绪流露。他知道,这一刻,百十双眼睛正盯着自己。而且那可不是普通农民的眼睛,而是政治嗅觉十分灵敏的经历过十年“文革”洗礼的党政干部的眼睛。
他接着启发大家:“同志们,我们可以想见,‘三案’问题不解决,就会使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和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也会不安、不平。那么,我们想想,干部和群众心情不舒畅,还会有热情干事吗?会对党和政府的法令服从吗,会有心思搞经济吗?我们试想,一个地方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发挥不出来,那么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解决‘三案’是带有全局性的一个当务之急。”
会场上一片静寂,人们显然是在揣摩省委第一书记的讲话,因为他们知道,“三案”所涉及的,都是些好人,而制造“三案‘的,也不是一般的人。弄得不好,非但问题解决不了,狐狸打不住,还会惹一屁股骚气。
“同志们,我们这回抽调的,都是各单位的精兵强将。大家下去务必要同当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坚持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冤案、假案、错案迅速查清,彻底平反。保证做到不留一人,不漏一案。”马文瑞的讲话在当时阻力重重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原则和方针,如同一柄有力的“尚方宝剑”,给即将下去的同志打了气、壮了胆,使原先顾虑重重的人们胆正了、气足了。省委派工作组下去的做法,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工作,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热情,为全省平反“三案”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但马文瑞很快就发现,各地工作进展很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