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此章除“就有道而正焉”无难解处。“就”,归、趋、从,如就学、就教、迁就、俯就。“有道”,为“有道者”之省略,指悟道而有德之人。“正”,正己之身,自然包括纠正错误、弥补不足等。此外,“饱”不宜具体解作吃饱喝足,而应虚指满足。
用现代汉语翻译此章,大意是: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满足,不追求居所的安逸,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追随悟道而有德之人,以正己身,这可以说是好学了。”
诚然,此章专讲“好学”。好学所指,并非仅限于常人所说的知识,更包含人生道识。此章即主要从道德层面阐述好学。依孔子所言,好学者有三方面特点:一是不为吃住等物质生活所累,更不以奢华生活为目标;二是多做少说,注重实践,踏踏实实;三是以悟道而有德之人为榜样,为老师,纠正自己的种种偏差。
出于内心的需要而去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因快乐而愈发愿意学习,这是必然的良性循环,故而称“好学”。好学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好学之重要,可从孔子以下一段话中知其一二:“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任何人,哪怕是喜好仁、智、信、直、勇、刚这些优良品质的人,只要不好学,就必然产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和问题,甚至走向反面。好学之途径,分别是读、听、看、问、思,并将所得随时落实到言行之中——实践是好学的最后步骤,必不可少。好学需贯穿终生,所以是人生之根本性的内容。
孔子是谦虚的,也是自信的,评价自己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会有如我孔丘一样的忠信之人,但没有人会像我孔丘这样好学。在孔子心目中,除了自己,没有几个人是好学的,颜渊是例外。“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篇)孔子甚至认为,颜渊死后,众多弟子中“未闻好学者也”(同上)。
孔子对弟子要求极严,常常是恨铁不成钢。但以愚之见,孔门弟子大多应该算是好学的,例如子夏。子夏为孔门“文学”科弟子,小孔子四十四岁,虽然年轻,但对古代文献阅读既广,研究亦深,有自己见解。这一点,《论语》八佾篇就有透露。孔子死后,子夏回故乡魏国,在西河讲学,当时许多名士都是他的门生。子夏名气太大,以至于西河百姓把他比作孔子。后来,孟子的学生公孙丑说子夏、子游、子张三人“皆有圣人之一体”(《孟子·公孙丑上》)。古代学者认为,传播六经之功,非子夏莫属。关于好学,子夏有言:“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每天都知道一些所没有的,每月都不忘记所掌握的,这可说是好学了。子夏所言,必是他切身体会,绝非空泛论说。不过,子夏大概主要侧重知识层面,与孔子有所不同。“好学”之内容,本来就是知识、能力、智慧、道德等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