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先要“找对人”
中国约有3000万户工商户,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但是很多没有得到满足。2009年以来,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逐渐增加到200多个,“找对人”能让融资努力事半功倍。以造纸行业小企业为例,如果找到的信贷员做过造纸企业融资项目,对行业情况和风险很了解,那么更容易拿到贷款。通过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寻找有意向的贷款方也是一个办法,有机会“货比三家”。
需要避免的三个误区
“说对话”同样重要。小企业刚开始贷款缺少经验,强调自身的亮点来说服银行,却不是人家最关心的内容;而银行想知道的财务状况、还款保证等信息,又可能因为财务资料不齐提供不出。周汉总结出申请贷款的沟通过程中,小企业应该主动避免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赚大钱与赚稳钱。中小企业想说服银行放贷款,往往第一句话就向信贷员拍胸脯:“我这个项目一定很赚钱。”但银行最关心的并不是你新项目赚钱多少,而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否稳定,因为这是重要的还款保证。一家盈利逐年递增的企业,争取到贷款的可能性要高于每年利润大起大落的类似企业。
误区二:有抵押等于能还款。“我有很好的抵押物。”企业大力展示的这张“王牌”,其实在银行看来是第二顺位的还款来源,排第一的当然是现金流。银行不是当铺,最怕企业还不出款,到时将抵押品变现费时费力。所以,过多强调自己有抵押品,反而让银行觉得“吓丝丝”,读出“可能还不了款”的潜台词。
误区三:碰壁后“自判死刑”。有的企业找了几家银行要求贷款,都被打了回票,认为肯定没戏了,转而去借高利贷。其实,银行用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企业的要求,有些并非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可能只是由于贷款额度紧张等原因。曾有一家小企业向自己的开户银行招行某支行申请一笔贷款,被拒绝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上融道网发信息寻找渠道。通过网站的匹配,有3家银行表示出兴趣,分别约谈贷款事宜,其中一家是招行的另一家支行。企业感到不解:我已经被这家银行拒绝了,再谈还能有什么结果?没想到3家银行谈下来都答应提供贷款,而招行另一家支行的条件相比之下是最优惠的,绕了一圈,企业还是在招行贷到了款。碰壁后不要气馁,也许换下一家可能就成功了。
养成一些好习惯
此外,小企业贷款中经常出现“信息短板”现象,这导致银行看不清小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信息,不敢放款。原因是小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多选择现金往来,财务报表的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
银行业人士建议小微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注意两点:一是养成良好的制表习惯,尽量多使用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资金往来,留下交易流水,这样也方便银行对企业真实经营情况、资金走向进行直观分析;二是注意其他经营信息的积累,注意收集如电表、水表、海关报表、进货出货表等能真实记录企业生产规模、生产情况的“硬信息”。
本报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