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当面给省委政策研究室交代了一个任务
在高陵县农村,马文瑞从群众的情绪中看出了发展农副业和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心中十分高兴。他离开高陵时对县委书记说:“杨军觉同志,你们高陵可是关中的白菜心心,土地条件好,粮食产量高,吃饭从来没有问题,又离西安这么近,你们发展养殖业,比如养肉牛、养肉鸡的想法不错,再上点加工项目,肯定能发展成大产业。你们县粮食多,还可以鼓励社员个人多养猪和牛羊鸡,不要限制社员饲养牲畜家禽的数量。各级领导都要想办法使社员富裕起来,我们不要怕社员富,社员越富越好,收入越多越好,社会主义的农民应当越来越富裕。另外农村社队还可以兴办工业企业,按照‘收效快、见利多’的方针,就是要赚钱,不能赔钱,争取县财政不要国家补贴,力求自给有余才好。省里可以只给相应的政策加以扶持。”农民和基层干部一同鼓起掌来。
马文瑞在调研中,对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主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示支持。这些今天看来很普通的话,在当时,公开支持曾经当“资本主义尾巴”割过的家庭副业,却是大胆的突破性观点,讲出来令干部群众耳目一新,精神大振。
这次调查回到西安,马文瑞立即把朱平和何金铭、刘云岳几位同志找来,当面给省委政策研究室交代了一个任务,要他们分头带人下到各地农村调研,搞清情况,发现问题,总结和剖析典型案例,尽快拿出全省三大区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建议。至此,全省农村调查工作广泛深入开展起来。
“农业要发展,科技必须领先。”马文瑞在了解全省农科战线情况的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同农业科学家们交谈,征求他们对进一步发展农业搞好科技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1979年5月8日,马文瑞专程到西安市农科研究所下属的三桥实验农场考察,小麦成熟,正是我国北方风雨交加的季节,因此倒伏造成减产的问题在北方普遍存在,科学家李丕皋、封如敏两位研究出一种高不过30厘米的矮秆小麦,成功地解决了倒伏减产的问题。马文瑞在报纸上看到报道便到现场同农场工作人员一起观察研究了小麦新品种“矮变一号”的生长情况。
五月的阳光照耀着试验田里生长茂盛的小麦。地头站着一高一矮两位穿着打扮同关中农民几乎完全一样的人。农科所长指着那位瘦高个子戴着一顶旧草帽的人说:“马书记,这位是李丕皋。”又指着矮个儿光头的年轻人说:“这位是封如敏,他们共同培育出了‘矮变一号’。”
马文瑞亲热地握着两人的手,说:“感谢你们为国家和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呀!听说全国都在推广你们的新品种。这个品种可是不简单呀,我看报道了,不仅解决了小麦倒伏的老大难问题,还使得营养集中,麦穗长得更长,颗粒更加饱满。”
封如敏伸手摸着生长喜人的矮变一号,又指着一旁的老品种(明显高出一截,穗子却要小些),说:“马书记,你看,这就是新老品种的对比。”
马文瑞问:“这样如果在大田里种,平均每亩地能增产多少斤小麦?”“保守讲,也可以增产三十斤到五十斤吧。”“就按平均每亩增产四十斤计,”马文瑞问:“全省能增收多收小麦?”“仅此一项措施,至少就可以增收一到两成。”高个子的李丕皋说。
两位科学家开始向马文瑞讲解新品种的发现和培育过程。马文瑞饶有兴趣地提了不少有关科研的问题。还了解了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困难。“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实验经费不足,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差、留不住人,还有就是技术推广没有任何回报,影响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农科所长见省委书记态度真诚,便实话实说。
马文瑞要求办公厅的同志把问题一一记下来,以备下一步研究政策时认真加以考虑。最后,马文瑞紧紧握住李、封二人的手,说:“新品种,大大提高了小麦亩产,农民就可以空出一部分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你们这是为全省农民脱贫致富开辟道路呀。我代表省委和全省人民向你们祝贺,并通过他们向全省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