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上海市民许红卫是一名普通的宾馆服务员,每月工资寥寥无几,但她却八年如一日地资助两名云南哈尼族贫困学生龙嘎和丹依上学,即使在身罹癌症时,也从未忘记给孩子按时寄去生活费和学费。影片宣扬了一种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精神。爱,不仅是危难时刻的大义大勇,也应是日复一日的默然善举。
电影题材确实美好。然而我不得不说,在趋于老套的叙事手法,缺乏新意的拍摄角度,流于表面的表演风格面前,再好的题材也终究会落入俗套。我记得豆瓣上某主旋律电影有一篇热门影评,全文只有十个字:“还好我已经小学毕业了”,对应着其2.9分的评分(满分10分)颇为讽刺。相当一部分小成本“主旋律”电影就等同于宣传口号“传声筒”的代名词,艺术价值有待提高。《遥远的约定》似乎也落入了此种窠臼。表演上,主演无功无过,但相当一部分配角和群众演员却十分生涩,比如影片伊始,在引出主人公资助云南贫困学生的原因时,扮演许红卫女儿的小演员表情僵硬,眼角不时瞥向摄影机方向,念台词时甚至一字一顿,“出戏”感十分强。
拍摄手法上,影片中一部分镜头相当老套,有一个场景讲述许红卫给龙嘎和丹依写信,主人公不时抬头凝神思考,眼神熠熠生光的特写镜头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上世纪中期的老电影。而在细节展现方面,电影也有些粗糙。如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旁边整整齐齐、等分等距地摆放着他们的书包。起码我记得我小学时绝不会是这样,生性活泼的孩子在玩耍之前通常都迫不及待,书包肯定是散乱地堆在一起的。
陶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