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会说“剧本是一剧之本”,要有一部好电影必须要有一个好剧本。那么,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写电影剧本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写者的处境。
过去,各电影厂都养有专门的编剧,他们在“文革”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或自寻题材或接受厂方交办任务或帮助业余作者,曾为拍出好电影提供过不少优秀的剧本。当时的稿费微薄,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千二百元,以后略高些。如几个人合写一个电影剧本,写成了,开拍了,每人只分到几百元是常事。编剧们却从未有过埋怨,因为他们由厂里养着,每月有工资,下生活搜集素材车马旅宿费都能报销,生活和创作无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电影厂不再养编剧了,连文学部也被撤销,每月只发三百元生活费,任大家自谋出路。于是,有的去办公司了,有的转写电视剧剧本了,有的改行做其他工作了,有的……这支专业队伍,顷刻之间已不复存在。
过去,一些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编剧,如李准、鲁彦周、梁信、白桦等,他们或把自己的小说亲自改成电影剧本或应电影厂之邀原创特定题材的电影剧本或帮电影厂改编他人的名著,那时候,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影片他们曾立下汗马功劳,厂方和导演都对他们十分尊重。我注意到当今的小说名家起初也有“触电”的,后来却越来越少了,其中原因种种,而对编剧的不够尊重,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以前,电影海报上、片头字幕上,编剧总是放在第一位的,有了剧本才有其他啊!现在的电影海报上编剧的名字可有可无,大多是无。片头字幕上虽有但不知被挤到了哪个位置。有的导演为了打自己的品牌,以显著的形式打上了“某某导演作品”的标记,一下把编剧的原创化为了乌有。更让我们的名作家忍受不住的是他们改编好的剧本,导演在拍摄时可以随性乱改。
过去,电影厂剧本来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业余作者的来稿。就我们上影文学部来说,每天都会收到十部左右群众来稿,我们对这些来稿一向非常重视,经过沙里淘金认真扶植,采用的不少。现在电影厂的情况早已今非昔比,已没有人、有人也没有条件去扶植业余作者的剧本了。
不少业余作者看看无望,也就断绝了写电影剧本的念头。如今,电影的年产量已超过了五百部,有哪一部的剧本是来自基层的业余作者创作的?胡编乱造的居多,能拍出多少好电影?
新时期所留下的那些优秀影片的剧本来源不出以上三个渠道。那时,写剧本的人真多。写的人多了,可供挑选的剧本也多了。如今,我们电影编剧这个行当似乎在日益萎缩,原因是在这三个渠道上都出现了问题。
当下的电影剧本来源似乎也有三个“渠道”:一是导演自编自导;二是名导演们还能吸引一些名家来为他们写剧本;三是与资本或权力有关联的剧本。
不难看出,与以前的三个渠道相比,现在的三个“渠道”越来越窄了,难成“渠”的格局,有的其实只是“阴沟”。现在每年所拍的几百部影片之所以只有少数能排得上在影院公映,以我看来,起码有一半以上在剧本阶段就该淘汰了,这样可以为国家和民营投资者节约好多钱。
电影剧本的创作是个系统工程,投资者要有眼光和见识,编剧要有激情和技巧,还要有好编辑去扶植……我们能否把以前的三个渠道疏通起来?中国不缺人才,同样不缺电影编剧的人才。问题不在于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写电影剧本,而在于对这个行当的客观规律和从业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