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赴欧美澳考察、旅游,感受异国风情的同时,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蓝天白云。上海的发展是神速的,国内外来客都有公认。但接下来往往带了一句话:“空气不怎么样,雾嘟嘟的日子多啊”。世博会期间,上海出现了“蓝天白云日”,那是下了很大决心、花了很大成本争取来的,据说,那时上海与苏浙两地停了不少厂子的生产,还下命令“禁止焚烧秸秆”。
如今人们在寻找“世博”的“长效机制”和“常态”,其中减少“令人郁闷的灰霾天”,为了更多的“蓝天白云日”,正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依笔者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的想法,净化城市大气,无非是三个途径,一是高能耗、排废气的厂子大大减少,二是汽车尾气的控制,三是郊区和周围省市的“焚烧秸秆”问题得到治理。
为“节能减排”,上海人是千方百计的。在产业结构“转型”中,我们已经“放倒”不少“向天空画水墨画”的高烟囱。最近,上海市政府与宝钢鉴定“转型发展”的协议,五年压产1240吨,减少300万吨标煤,继续为新五年能耗下降16%而挖潜。
至于汽车尾气控制,不容易,尽管有“私车牌照”的门槛,还是挡不住越来越多的“驾车族”。看来任务依然艰巨。
还有就是“秸秆焚烧”问题。近日读到一则媒体的报道,有点焦虑。报道说,6月上中旬,正值夏收季节,秸秆焚烧引发的污染几乎席卷了中东部数个省份。9日,在江苏省,由于农民焚烧秸秆,南京、扬州、镇江、泰州等城市空气中PM2.5等指标急剧飙升,至那天夜间,PM2.5瞬时浓度达到严重污染水平。11日,在湖北省,由于秸秆焚烧产生的雾霾天气覆盖了整个鄂东大部分地区,而武汉市更是被笼罩在黄色烟雾之中。安徽、山东、河南等省份的大部分地区也受秸秆焚烧影响,形成了一整片的污染地带……
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秸秆与田园生活联系在一起。袅袅炊烟升起,田野里劳作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家的温暖。然而,这些年来,昔日的“袅袅炊烟”变成了有害烟雾。其实秸秆是资源,农民未能充分利用,一烧了之,反映了我们资源再利用的观念和方法上的缺陷。农民是讲实际的,在收入和秸秆利用成本之间有计量,倘若利用的成本高,他们只会选择一把火将秸秆焚之。企业也一样,收购、加工秸秆的成本太高,也难循环利用。对于秸秆的机械化还田,江苏省已有专项资金,苏南、苏中、苏北每亩按照8元、10元、12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但目前农村里劳动力有限,农民运送秸秆的成本每亩就不止8元~12元钱。看来也有难处。
据链接的资料说,在欧美,“秸秆成为新宠”。如美国每年能够收集起来的小麦秸秆就多达所有小麦秸秆的一半。秸秆可用作饲料、手工制品等,有的地方还用来盖房,将整捆的秸秆高强度挤压后填充新房的墙壁,还有将秸秆的综合回收利用与纤维素乙醇的提炼联系了起来。丹麦是世界上首先使用秸秆发电的国家。日本处理秸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混入土中还为肥料,作为粗饲料喂养家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破解“秸秆焚烧”问题上,如果在科研、法制及收购利用运行机制、政府投入等方面,群策群力,综合治理,我们一定会有更多“蓝天白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