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把上下平与阴阳平连类而言,说它们“有出入”,实则二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本缺乏可比性。所谓上下平,是平声因为字数特多而分成的两半部分:上半部分叫上平声,下半部分叫下平声。平声共三十部,上平声一东至十五删是平声第一至第十五部,下平声一先至十五咸是平声第十六至第三十部。平声三十部与上声二十九部和去声三十部形成对应关系,仅中间稍有合并调整而已。至于阴阳平则是按声调区分,阴平高而阳平低,正像阴去高而阳去低,阴入高而阳入低一样。每一个平声韵部中既有阴平也有阳平,例如同属上平声一东韵的字,中、工等字是阴平,同、红等字是阳平。把上下平与阴阳平相对比,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常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话,实则“二四六分明”是对的,“一三五不论”则不正确。因为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在有些场合是自由的,在有些场合则很严格,不能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
文中提到《红楼梦》香菱学诗的情节,把林黛玉限定的上平声“十四寒”误说成“险韵”。其实十四寒是很受欢迎的一个韵部,可供选用的字非常多,哪里是什么险韵呢?只有像下平声十四盐、十五咸那样的韵部,才是险韵。
文中把不合格律的诗称做“古体诗”,这未免太看轻古体诗了。事实上古体诗并不比近体诗容易做,古体诗虽然不像近体诗那样有平仄节奏和对仗方面的格律,但毕竟要押韵,只是有些韵可通押而已。何况古体诗在修辞、造句和结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因为学写格律诗写得不规范,就说所写的是古体诗,这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