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广东话,,都是各个地区不同的方言,讲究的是一种味儿。南京话最近很热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插讲南京话,电影《我与南京有个约会》中,又有人讲南京话。在下是苏北人,迁居金陵多年,乡音依旧,没有学会南京话,但南京话中那些口头语,听来意味深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0年前初到南京,我与一位古稀老人闲谈。他说:“城北有个地方叫‘三步两桥’,三步怎能跨过两桥,阿是大啊?”又说:“汉中路南边儿,有条小巷叫‘螺蛳转弯’,螺蛳壳里怎么转弯,怪不怪,阿是大啊?”“阿是大啊”,什么意思?译成普通话即“可是的”。老人说一句话请教你一声,可是的?对不对?这可算是南京话中常用的谦词。
我住长江路香铺营时,结识一位姓汪的朋友,他练石锁,打太极,常对我说,练武的目的有三:健身、自卫、“打抱不平”,现在他把“打抱不平”改成劝架了。一日,两个小伙子因琐事在街头拌嘴,双方撸袖掏拳势欲动武,见此状,老汪一手抓住一个年轻人的胳膊使劲向两边撑开,支开了他俩的距离,瓮声瓮气地说:“住手,打起来受伤的遭罪,伤人的犯法,切切不能这么做。小小矛盾,多大事呀!”老汪一言,化干戈为玉帛。“多大事呀”这句口头语,反映了南京人以和为贵、处事泰然的良好心态。
常听“老南京”说,南京人中很少发生家庭暴力。这往往借助一句话:“卖耳朵”。小两口吵架,女的很蛮横,这时丈母娘出场了,安抚女婿说:卖个耳朵给她。意思是就当没听见。如上情况,若男的要强,老公公就站在儿媳一边对她说:“卖个耳朵给他”。“卖耳朵”还有句潜台词——聋子不吵架。“卖耳朵”等于没听见,往往成了促进家庭和谐的催化剂。
“不存在”,这句话是南京人使用频率较高的口头语。有些人灵活运用,听起来使人忍俊不禁。不存在,可以用作自己的谦词,也可以用作对别人的颂扬。一日,郑、许二作家相聚莫愁湖,郑对许说:“你那篇散文得一等奖,写得气韵生动。可算实至名归呀!”许谦虚说:“得个奖玩玩,说写得怎么好,不存在。”来而不往非礼也,许夸奖郑说:“阁下现在功夫在文外,书法写得不赖啊。”郑推谢说:“不存在。我家老爸批我的字写得像狗爬。”此时,许又说了一句:“不存在”。许用不存在否定郑作家老爸的批评的不存在,否定加否定不就又演变成褒奖了。
南京还有一独特的挂在嘴边的话,就说一个字:“韶”。健谈的老头,称韶老头。爱唠叨的老太,称韶老太。找朋友谈话,常说,我两个韶韶。韶这个字,其义古远。《书经》载:“韶,虞舜乐也。”遥想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巍巍的钟山之下,莹碧的江水之滨,边舞边唱,边唱边谈,欢歌笑语,韶乐和鸣,一种何等温馨祥和的景象。岁月悠悠,此风绵延,万世不竭,幸运的南京人把这个包含歌舞谈唱的韶字承传下来了,美言如歌,注入了平常话语,多么令人羡慕、令人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