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就要开幕了。又见奥运,又见奥运,曾经沧海难为水。主办过奥运会的北京,如今再听有人提奥运,简直就是小小不言,没什么大不了的。无论哪个国家的谁再主办,难道还会办出第二个“无与伦比”来?如同上海,经过一次主办世博会,再听谁提起办世博肯定也了无兴趣。这世上的热闹,必定要自己亲身经历,个中苦乐全体验,才会超然淡出、俯瞰众生,方知一切什么国际会务都成烟云。
伦敦夏季奥运会一来,倒是有效地提醒北京人:距离2008年那个火热的主办奥运会的夏天竟然已经过去有四年时间!四年仿佛弹指一挥间,全世界都在经济危机的山呼海啸里颠簸震荡,身处地球东部方位的我们,也免不了跋涉在高房价、高物价、汽车限行限购、延迟退休年龄……种种泥泞里奋力挣扎,我们几乎要忘了,几年前的我们还曾有过主办奥运会之高标的辉煌。
在2008年那个群情振奋、鲜花和童话装扮起来的北京奥运之夏,能让人记住的唯有一个“热”字:热情恣肆,热泪横流,热火朝天。奥运给北京留下了什么?按官方的说法,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一般百姓眼里,总是要眼见为实的东西最可靠。人们能切实体会到的,首先是北京城里地理版图的巨大变化。那些新地标的出现: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以及相伴而生的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址等等,让北京城的标志,已经远不只故宫、颐和园、前门、王府井、大栅栏那些老景观。这一出“老北京,新奥运”的混搭,显示着古老、滞重的北京,正连跑带颠儿翻着筋斗云向现代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当然,也有人对这种改变持有不同看法。从建筑本身的意义上来说,对古典建筑着迷的人,钢筋水泥的二十一世纪新建筑根本不入法眼,他们对扭曲盘结的庞然大物有着本能的抗拒和排斥。凭良心说,议论北京城里现代建筑如何如何难看的人,走出去看看欧洲各国的新建筑,就会发现彼此半斤八两,都不怎么样。我参观过前奥运主办国希腊的主体育场,设计得简单粗陋,比鸟巢差远了,但他们的“希腊神话”开幕式却堪称经典。本届主办国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大本钟旁边,却兀立起一个千禧年大转盘过山车“伦敦眼”,夸张而丑乖。也许再过一百年,这些饱受争议的家伙,都会像当年挨骂的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命运一样,也被称道为“世纪永恒”也说不定。
得益于奥运会的举办,北京城里眼见为实的变化,还有道路的拓宽,城区规模迅速延伸扩大。交界处的河北和天津都有上班族买房去住了,不是有调侃说北京若修十环道路的话,就会把伦敦都环进来嘛!当然,没有奥运,将来城市的发展会是这个路数。有了奥运的契机,城市就有了大兴土木、加速发展的理由和动力。
奥运会扩大了北京乃至中国在全世界知名度。2006年我曾去前主办国希腊采访,在当地一个饭馆吃饭,问那个胖大的老板,下届奥运主办城市知道是哪个不?他说不知道,我们提示:在亚洲。老头一捻白胡须,看着我们一行人的长相,说:东京?香港?当我们说是北京时,他有点发愣,又假装热情地说,哦,北京,北京。看那意思做梦也想不到能是一个“穷北京”。如今呢,不会有人这么想了。主办奥运会之后,北京人牛了,中国人牛了。周游世界时底气足,人气旺。没人再会把中国人错认为日本人,而只能发生一见到亚洲面孔就喊“CHINA,你好!”的现象。在世界各地著名景点的解说词中,无论挪威的峡湾还是英国的温莎城堡,都有了中文的文字和耳麦解说。
还想要什么呢?一次奥运,能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知足了!国际大舞台上,一切体育皆政治。从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到成为主办国,第一次申办失败的泪水和第二次申办成功的热泪交融相汇,八年的漫长艰苦筹备和最终的圆满举办成功相伴相随……一切艰难的过程,都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