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千个记者眼中,有一千个伦敦奥运。
或吐槽、或抓狂、或赞美,伦敦奥运会至今,记者们对奥运会的感受迥异。面对同一个问题“伦敦奥运会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记者们有着非常不同的回答。
美国记者大都关注比赛本身。维瑟姆供职于《体育画报》,之前跑过高尔夫,奥运期间关注网球多一点。他说:“奥运会网球比赛没有奖金,都是各国和地区政府发钱。哥们,我刚听说意大利人如果拿冠军,奖金大约20万美元。”
同样来自《体育画报》的资深冰球记者迈克·法伯说:“博彩公司把罗切特夺冠的赔率降低了,难道他们要打造不朽的罗切特?菲尔普斯呢?”
当然有人谈到开幕式。来自俄罗斯的科萨耶夫,被开幕式的“英伦风”彻底迷倒:“很容易理解,表达理念很清晰,我最喜欢他们的幽默感。这是最精彩的开幕式之一了。”
不过,却有更多的人吐槽开幕式。巴哈马的巴希尔·哈尔说,与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相比,伦敦奥运会显得太平常了,“没有让我很激动”。
葡萄牙记者平托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像是几个小孩子弄出来的,只有英国人知道那代表什么。”
让印度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开幕式上印度代表团入场时,有一名红衣女子同行“搅局”。“这件事情太莫名其妙了,印度一共只有10秒钟镜头,而她成了主角。”
韩国记者在本届奥运会上,感受最深的是“两次改判”。一是男子400米自由泳赛事上,韩国名将朴泰桓先被取消资格,后改判又进入决赛。二是男子柔道66公斤比赛中,裁判判韩国运动员获胜,日本提出抗议后韩国被判负。
来自首尔电视台的周永敏说:“朴泰桓的事情太波折了,如果没有这件事,他能好好和孙杨较量一下。改判的事情影响了他,孙当然也很棒。”
而对男子柔道比赛的改判,韩国记者一致炮轰,“裁判太可笑了,他们应该听听全场的嘘声。”
也有让记者们抓狂的事情。泰国《民族报》记者提安怎么也想不明白,记者们不准穿露脚趾的鞋进入奥运场馆。“据说,这是因为北京奥运会上有类似受伤情况,但我们都是成年人啊,难道还要出台规定不让我们穿T恤,因为怕我们手受伤?”
提安另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是,新闻中心免费水很少,一次性纸杯早早用完,接下去记者们要想喝水,就必须买,1英镑左右1瓶,“伦敦奥运会组织者难道是来找骂的吗?别告诉我这是好习惯,这就是抠门!”
在奥运会上,中国的注册和非注册记者,多达2000余名。在伦敦媒体中心,注册的中国记者达800余人,这也让外国记者感到惊讶。“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很多,我说‘你好’和‘谢谢’已经非常习惯了。”来自BBC的托姆迅说:“BBC在本土,也只派了700多名记者。”
特派记者 晏秋秋
(本报伦敦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