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受过训练的职业化微笑:笑得很甜,该露几颗牙齿,该牵动几条肌肉,标准得无懈可击。但是,那种微笑更像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好像有某个教官在喊口令:“一。”满脸堆笑。“二。”笑容马上不知去向。让你怀疑看错了,她是不是真的笑过。
这样的笑容真的不让人舒服。如果微笑的脸不搭配上一颗微笑的心,当然不是亲切和温暖的表达。真正的微笑应该是这样的:即使停了,笑意应该在脸上停留一会儿,像音乐的袅袅余音。
现在竟有人变本加厉,打扮完自己的微笑,又要忙着打扮自己的声音。
说什么自己有一口娃娃音,让人误会为小孩子,在职场是不利的———总显得那么没有分量。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问题是:你除了有一口娃娃音,有没有一张娃娃脸?或者说,根本是因为阁下有一颗娃娃心呢?我们可别小看了“心”。据说,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不仅能变成气质,堆在人的眉梢眼角,一不小心,还能泄露到人的声音里去。
还有,如果训练声音的机构真的能帮你,让你的声音里充满了成熟的魅力,那你给人的感觉会不会成了一个“上了年纪的小孩”,或者像一个“幼稚的老年人”?
同样,你的中气不足,真的是你不懂发声的技巧,还是你没有自信?你自己一定懂的。
见过太多的白领精英:干净利落的发型,时尚得体的着装,标准的举手投足,永远不会出错的措词,表情里带着统一的自信。这难道不是环境训练出来的?但总觉得哪里不对。是了,他们像是产自某个高质量的流水线,那个叫做“自己”的东西已经渐行渐远。一个人,带了太多环境赋予的标签,当然不叫优秀。
记得《非诚勿扰》里去了一个男嘉宾,业余受过播音训练,闭上眼睛听他讲话,像是中央电视台某个主持人。结果女嘉宾还是灭了他的灯,理由是:不愿意和这样标准的“声音”谈恋爱。
所以,大可不必训练自己去符合某个呆板的标准。我曾经好奇心切,去问一位老板朋友,到底在不在意员工有一把好声音?他诧异地说:我这里又不是广播电台,说那么好听干什么?我当然只在意声音里传达的是什么信息!
我们这个社会太喜欢“从外找”了。如果真喜欢“打扮”,何不去关注一下自己的“心”。一旦你的“心”变得强大,真正“立”了起来,娃娃音又怎么了?中气不足又怎么了?更或者,这些小毛病,早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不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