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一族
邓勇的这番话确实是他的肺腑之言。15年前,他只身拎着皮箱、怀抱吉他来到上海时,只是想寻找人生的出路,根本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在上海市演艺工作者联合会、市文联艺术团等为他主办的演唱会上尽情放歌。邓勇是汉族的父亲和蒙古族的母亲从内蒙古草原移居新疆哈密后出生的,和当地许多人一样,受到各民族文化熏陶的他,尤为喜欢唱歌。“大学毕业后,我在哈密一所中学当音乐老师。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要闯一闯,让人生更丰富,所以,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了两年。”在上海打开了眼界的他,又去北京加入了“北漂族”队伍,企图能用歌声为自己为人生开辟灿烂的新路。“那段时间,在酒吧、夜总会唱歌,虽然挺受欢迎,生活却难以保障,甚至一个月搬了10多次家,居无定所的日子过得非常煎熬。”憨直的邓勇,也免不了受骗上当,无奈之下,又返回上海寻找出路。
享受温馨
在陌生的环境里,仅凭个人奋斗显然难以有所作为。然而,来到上海后的邓勇,结交了很多朋友,还在上海市文联艺术团找到了“组织”,漂泊的他,终于靠了岸。说起近些年的经历,他满脸兴奋:“你看啊,我在文联艺术团,每年要参加上百场的公益演出,很多社区的居民,都知道我,因为我一上台,气氛就会很热烈,很享受的。在艺联的关心下,我办理了人才引进手续,评上了中级职称,连儿子上学,也是文联领导帮的忙。”他的妻子也是他来上海后认识的支疆子女,婚后两人共同奋斗,凭着积蓄安下了家。他很满足地说道:“我还把父母也接来一起住,房子虽不大,但很温馨。”没有演出的时候,邓勇则在艺校里当吉他老师;与朋友们在一起时,他总在不断琢磨:“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上海都给予了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那么,我应该为上海做点什么?”
新的追求
昨晚的“勇·敢爱”演唱会,是邓勇这些年来思考的结晶。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把整台演出分为“现代篇”“蒙藏篇”和“新疆篇”三个板块。唱起《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巴郎仔》等内蒙和新疆的歌曲时,他的表情格外投入,那种深情和韵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人至深,却也散发出跌宕多姿的新意。他说:“我把家乡的音乐呈现给上海的观众,并不局限于原汁原味,还融入了弗拉门戈、爵士等音乐元素,这些都是我多年来琢磨的积累。”在上海生活,邓勇看得多了,想法多了,探索也多了。作为一位“新上海人”歌手,他还想用浸透在血液里的音乐,与城市的文化、外来的艺术融汇在一起,尝试在这个多元环境里创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民族艺术来。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