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0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 W.C.想到的……
林川
  林川

  2007年6月的时候,有一条新闻。说是阿拉嘴边常挂的W.C.,在英文中非常不雅,有点国人口中“茅房”的味道。为了让外国友人如厕时不致尴尬,今后上海马路上公共厕所指示牌上的W.C.,将一律改为更加含蓄的TOILET(盥洗室)。当时本人也深为阿拉上海人热忱待客的精神所感动,觉得这个考虑实在是太周到了。当然,同时也有点心疼,觉得这样似乎有些费钱。

  如今5年多过去了,不知道这个大工程进行得如何。前不久出了趟国,对这件事又有了新的感受。走遍巴塞罗那、马德里、里斯本这些西班牙、葡萄牙的大城市,厕所标志全是W.C.,没有看到一个TOILET。当地居民在为我们指路时,也从来不避讳W.C.这两个字。看来,要么当地人并不认为W.C.就比TOILET要粗俗,要么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为母语的他们认为在厕所标示这件事上,粗俗点也没关系,不必太小心翼翼地迎合讲英语的老外,能看懂就行。如果是后者,这个态度倒满坦诚的,符合这两国国民直爽的性格,简洁、实用,不绕什么花花肠子。由此,不由得想起了一位新闻界前辈常说的段子,这位老兄不懂外语,某次在欧洲某国的餐馆想吃蹄髈肉,于是拍了拍自己的大腿比划了一阵,服务员果然如他所愿端上了蹄髈肉。这倒真的是应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岔题了。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要把W.C.换成TOILET这个工程,并追究其原因,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些“憋屈”。就为了照顾一些外国友人的所谓感受(这个感受还不一定有),把一个本来没什么大问题的标示全部换掉,这是不是有些过了呢?改革开放多年,世界变成地球村也有年头了,中国人见的世面越来越多。以前那种抱残守缺的“老子天下第一”的坐井观天已没有市场,但过分迎合外国人、缺乏自信、不够“潇洒”的另一端却还有残留。再举一个道路标志的例子,在我们这里,大街上的许多道路标志除了中文,还标示了英语。反过来到人家国家,很少有城市会标示他们母语之外的文字。好在这个状况也正在变,根据相关报道,标准的道路标示方法是“中文+拼音”。

  最后还要声明一点。作为礼仪之邦,作为改革开放的城市,我们张开双臂欢迎来自全世界的客人,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应得的便利,这完全应该。但不管怎样,我们也没必要像服侍主子一样对待外国人,总是怀着“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惴惴来迎合老外,那就没意思了。不是说国民待遇嘛,蛮好的,对中国人通用,对老外也通用,大家都一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夜光杯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连载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游天下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7版:资讯生活I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职场方圆
   第B21版:读者俱乐部
   第B22版:读者俱乐部
   第B23版:读者俱乐部
   第B24版:读者俱乐部
“带病”出租车是如何上路的
寿命
媒体视点
治理闯红灯要靠提升管理
正常,不正常?
“贫困县”不需要“遮羞墙”
由 W.C.想到的……
新民晚报评论A04由 W.C.想到的…… 2012-12-04 2 2012年12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