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能够给人意趣无穷的遐思,而翻译是别具魅力的耕耘和创作过程,诗歌邂逅翻译,便是“金秋诗会”带给人们的一场艺术盛宴。近日,缪斯的曼妙歌声又在长宁图书馆响起。
“金秋诗会”始创于1992年,是上海翻译家协会的传统品牌。说起它的诞生,感觉特别文艺。当时,以翻译外国诗歌而闻名译坛的上海翻译家冯春、钱春绮、吴钧陶、张秋红、黄杲炘等常在一起聊天,交流译诗心得,研讨译理,品味诗歌翻译的情趣。张秋红提议搞一些诗歌活动,给更多的诗人、诗歌爱好者搭建一个平台,共享阿波罗的盛宴。于是,在译协和作协的共同支持下,是年10月在市作协大厅首次举办了“金秋外国诗歌朗诵晚会”,从次年的第二届起,朗诵会名称简化为“金秋诗会”并一直延续至今。
莎士比亚、歌德、席勒、雪莱、波德莱尔、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兰波、叶芝、布莱克、菲尔多西、朗费罗、泰戈尔、千家元麻吕……一个个被人仰望的大师,一首首沁人心脾的作品,通过翻译大家(事实上他们也是优秀的诗人)精致入化的再创作,变为听众耳中优美的绕梁之音。更多的人走了进来,余振、王智量、潘庆舲、廖晓帆、陈生保、钱希林等翻译了许多诗作,俞洛生、刘安古、曹雷、刘广宁、刘家祯、陈少泽、过传忠等著名艺术家也加入进来,诗人、翻译家、艺术家以及文学爱好者相聚在“金秋诗会”,一起品味忧伤、悲痛,共同体会名作带来的愉悦和激情。与此同时,这个起初沙龙式的活动逐渐走出狭小的殿堂,来到高校和社区,先后走进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以及上海图书馆、长宁图书馆等,使广大学生和普通市民感受到了文学翻译的魅力。
译海听诗有新韵。笔者参加了几届诗会最大的感受是,译诗参与者队伍越来越壮大,整体越来越年轻,像黄福海、袁莉、海岸、郑体武、张炽恒等青年翻译家已经成为诗会的主力,尤其是他们还尝试将中国优秀的古典诗歌翻译成外文,并且能够双语创作,加上一批原先不写诗不译诗的译者也参与到其中,使这朵跨界的奇葩常开不谢,年年金秋都能听到许多优秀的外国诗歌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