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威烈: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历时最长的核心问题。从美国小布什总统后期提出两国方案,到奥巴马总统上台即表态要推进巴以谈判,都只是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巴勒斯坦为图自救,去年申请加入联合国,但在安理会被美国否决。今年巴勒斯坦努力实现法塔赫与哈马斯联合,签署组建联合过渡政府协议,继而积极部署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巴勒斯坦的要求遭到美国和以色列坚决反对,这是11月14日以色列向加沙发起“防务之柱”军事打击的政治原因。
事实上,以色列最关注的是对它构成生存安全威胁的伊朗,一旦它空袭伊朗核设施的计划付诸实施,势必会遭到伊朗、真主党甚至哈马斯报复反击。11月4日以色列宣布成功试射“铁穹”导弹防御系统,标志着以色列已拥有“箭式”、“爱国者3号”、“大卫投石索”和“铁穹”等多种导弹防御系统,足以应对远程、中程和短程导弹袭击。它造成加沙162人丧生、上千人受伤的“防务之柱”军事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报复哈马斯,不如说是要验证“铁穹”的功效。客观地看,构筑并检验应对伊朗反击的导弹防御系统,确保自身国土安全,才是以色列发起“防务之柱”军事行动的真实目的。
李伟建:2012年中东形势另一引人关注的热点是巴勒斯坦问题:一是巴勒斯坦成功“入联”,二是巴以爆发新一轮冲突,两者看似无甚关联,实则殊途同归。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不顾美以反对坚持“入联”,显然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强势举动重新唤回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并借此向有关各方施压,推动问题的解决。而哈马斯通过向以色列南部发射火箭弹“弄出点动静”,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也被认为是巴勒斯坦引发这次冲突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哈马斯主动出击,一定程度上也是想利用中东大变局后阿拉伯世界普遍出现的反以情绪,摆脱自身孤立困境,赢得阿拉伯国家对自身的同情和支持。而以色列采取大规模报复行动也有明显的政治考虑:一方面让美国重新关注以色列一再强调的安全保障问题,另一方面也借机测试“铁穹”反导系统。
从实际效果看,双方都已达到目的,因此冲突最后以双方“见好就收”暂告结束。但是,诚如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指出的那样,只要巴勒斯坦问题得不到公正合理解决,巴以间各种形式的冲突不会真正停止。换言之,任何停火若不能为重启和谈创造条件,那么巴以完全有可能再起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