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奥运首金”许海峰早一个月获得残奥会跳远金牌的初二女生,在世博园里举行婚礼的志愿者,在世博会闭幕式上演出的合唱队,在长宁区特殊青少年达人秀舞台上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跳绳……这些都来自上海市盲童学校的孩子们。
今天上午,这所在我国最早成立的盲童学校喜迎百年校庆。它的成长,见证着上海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上海视障儿童获得平等教育机会的一个缩影。
创下国内多项第一
上海市盲童学校拥有一段传奇历史。1912年,传教士傅兰雅在四川北路的一间民舍中创办其前身上海盲童学堂,这是国人第一次听闻“盲童也有接受教育权利”的理念。
改革开放后,盲童学校不断创下一个个新纪录:全国第一所低视力学校和盲校高中部,国内首次进行多重残疾儿童教育、训练,输送国内首批盲人大学生,成立国内首个校内盲文印刷厂向全国供应盲校教材和盲文课外读物……全市视障儿童得以在盲童学校内和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内,得到平等教育机会,获得更好发展。
体系完善因材施教
盲生不仅视力有差异,一些学生还有多重残疾,学校真正因材施教,把有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多重残疾的孩子编为不同班级,在一个班级内也注意开展个性化教学,为此,老师们独创许多教学方法和教具。
最初,学校没有盲文印刷设备,师生手抄600余册盲文图书。为了让学生“看见”书本知识,老师们制作了活动地图、国徽模型、音乐符号等各种模型,盲生还有了专用摄影器材,即使看不见,也能拍下美丽画面。1993年,盲校首次成立专收多重残疾儿童的启智班,一年后,三分之一学生可以跟随普通班学生一起就读,至此,盲童学校的教学模式正式拓展为盲、低视、启智三种类型。1998年,盲校高中部成立,覆盖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全阶段,后来,又在高中部引入职业教育,培养出按摩师和钢琴调律师等许多专业人才,未来,还计划开展网店经营、播音主持等新型培训。
助学生回归社会主流
盲校教育并不止步于校园内,而是希望帮助学生回归社会主流。
“上课,起立!小朋友早!”每天上课前,陈雅玲老师都会一丝不苟地向孩子们鞠躬行礼,她说,教全盲班9年来,从来没有省略这个动作,因为她压根不把学生当成盲人:“一开始我也像很多人一样‘可怜’他们,不怎么严格要求。可后来觉得,把他们当成普通人一样严格要求,才是真正对他们好,‘可怜、同情’反而会害了他们。”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一批批视障学生经过盲校培养融入社会,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才。2002年,三名盲校毕业生顺利考入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成为国内第一批盲人大学生,2006年,其中一位毕业生任铮浩回到母校,执起教鞭。十年来,盲校已走出63名大学生。此外,盲校还在2010年成立上海市视障学生康复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