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药叫大黄,有斩关夺门之勇,具荡涤胃肠之猛,所以古本草《药录》称誉它为“将军”。最近去俄国圣彼得堡旅游,我又一次领略了它的勇猛实效。
涅瓦河两岸的风情景色,醇厚幽静,让人心醉。只是团队饭菜供应实在太“搭浆”,冷拌粉丝、萝卜丝外,就是羊油炒热菜了,为生存计也只得将就下咽。在参观金碧辉煌的冬宫博物馆时,终于一位同游发病了:上腹部突然胀痛顶压,饱满痞塞,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原来她有胆结石史,疲劳、寒凉、食油引发了胆绞痛,大家急得六神无主,幸好有人带着中成药胆通,连忙灌了下去,中药真灵验,没有几分钟,腹部症状缓解了,急着上厕所,连续在冬宫的洗手间里去了五六次,躺在衣帽间侧的长凳上瘫软了下来,面色蜡黄,好在腹痛消失,可以勉强随团行走了。这次胆道感染,还需后续正规治疗,然而旅途中急性发作,就是靠几粒胆通救急渡过的。胆通中的主药就是生大黄,它的荡肠破瘀,下症除积的效果,在这里可谓立竿见影了。
古人常把大黄用于临床多种重急症,如汉代张仲景治疗“谷疸”,“心胸不安、久久发黄”的用茵陈、栀子、大黄;治腹满“胁下痛”的用大黄、附子、细辛;治急性阑尾炎的用大黄牡丹汤。其“破积聚坚症”的实效,在今天已一一得到科学的验证。另外,大黄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收载:“吐血百治不差、疗十十差神验不传方。地黄汁、生大黄末。”切莫把它与江湖术的提法同等看,因为句句说的是实话。我四十年前在一家小医院病房做医生,靠生大黄治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确切,胜过当时常用的西药止血药PAMBA和止血环酸静滴。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未出现过意外事故,而且药后腹泻,大便由黑转黄,易于及时反映消化道的止血实情。今天急诊间里失血病人补液、输血补充血容量是天经地义事,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孙思邈也想到了这一点,用大量生地汁来补充体液,且协同生大黄逐瘀止血,令人拍案叫绝,赞叹无极。当然也有伤心话,中医发展了一千多年,今天生地汁竟成了广陵散绝。
现在社会上有复古成时髦的,在年轻人尤为热衷,煲汤煮菜常辅以中药黄芪、杞子等,韩国人参鸡汤面算是佳肴中一绝,在我颇不敢苟同,享受美食沁杂了药味道终不成滋味,我意饭管饭、药管药,两者不混杂一起,古人所谓:除病当论药攻,养生当论食补。少数年轻人痘痘便结,便自泡番泻叶、大黄泻火通便,这是弊大于利,未敢轻许的。历史上最擅用大黄的金代名医张从正,治慢性便秘也不用大黄,主张前贤所说的“以滑养窍”,取滑润油脂和粗纤维的果、菜、粮作羹久服来治疗。我在临床上归结为牛乳、蔬菜、水果、粗粮四者持之以恒,禁烟戒酒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是保持健康、除痘通便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