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在华东人民出版社担任特约编辑,编《文化学习》,有一天,社长叶籁士同志来征求我的意见,说上海正在筹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因为我翻译了不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他们很希望我去那里负责译文工作。我同意了。
少年儿童出版社以新儿童书店为主,加上中华、商务、大东的儿童读物编辑部门而建成。
现在回头来看少儿社刚成立时的班子。行政力量很强,社长是新闻出版处来的领导同志郭云,副社长是陈伯吹老先生,经理庞来青是解放前儿童书局的老经理,是地下党员。副经理赵景源和蒋石洲是老出版人。出版、财务、行政等部门能人都很多。唯独编辑部门力量有问题。
编辑部正副主任包蕾和何公超是老作家,这没话说,可是下面几个部门呢?最重要的应该是文艺科,但文艺科只有一位科长陈膺浩,他手下无人。知识科是商务来的三位同志,科长李季开。低幼部门有中华来的黄衣青和方秩群,这两位又是老作家又是老编辑,这个部门还负责《小朋友》杂志。美术科是新儿童书店和中华书局来的几位画家。新来了马如瑾,负责装帧设计,译文书的封面都由她负责,呱呱叫。
再有就是我的译文科。筹备期间就已经明确,译文科由我自己找搭档。我一下子拉来了老朋友李俍民,他译了不少外国儿童文学名著。我还找来一位俄文很好的张继馨,她原是外文书店职工。
少儿社的重点部门文艺科只有一位编辑,这已经是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没有一支强大的儿童文学创作队伍,组稿极其困难。这就成了少儿社一成立就遇到的难题。
我作为科长,天天要开编辑会议,讨论的就是选题。少儿社1952年年底成立,首先要交出1953年出书计划。没有现成稿子,没有约出什么稿子,能定出什么计划啊?最后就想出一个聪明办法,即列出一些空选题,写上内容,都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如女工的故事、童工的故事等等。只有我的译文选题最太平,因为现成。社成立前,新闻出版处要我去接收一批他们与苏联出版界交往时苏方送给他们的儿童书。这时我又是翻译家协会的副秘书长,负责协会下面一个儿童文学组,有许多翻译同志,我们要定几个翻译选题,只要选出几本书请大家译就行了。只是当时基本上只介绍苏联作品,太狭隘了些,好在苏联儿童文学是在文豪高尔基领导下展开的,他懂行,所以苏联儿童文学的文学性还是很强的。
尽管作者不易找,少儿社还是很快就创办出一本新杂志:《少年文艺》。负责这个工作的是李楚城。他的帮手只有一位新来的编辑钱景文。好在马上来了如今已成大作家的任大星。
总之,少儿社刚成立时,儿童文学的编辑队伍、作者队伍都极其弱,接下来《新少年报》搬去北京,不少编辑留在上海进了少儿社,启明书店等私营书店公私合营,又有一些编辑进了少儿社,同时又聘请了一些作家如任大霖、施雁冰等等,编辑队伍扩大了。而通过《少年文艺》《小朋友》杂志以及编辑室的努力,作者也渐渐多起来。加上中央重视儿童文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作家为儿童写作,组稿就顺利得多。
我在少儿社工作到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时全国少儿出版社就是北京和上海两家。少儿社是我的娘家,我祝福少儿社和同志们工作越做越好,好书越出越多。那么,孩子们有福了!
在工作中有着永世难忘的美好回忆,明天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