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达中学
初一(6)班
听多了流行音乐,人变得浮躁慵懒。歌者声嘶力竭地狂啸妄图刺穿耳膜,六八拍躁动的节奏妄图将我吞噬;闭上双眼,便是灯光、舞台,或是MV中沸腾的,或是无病呻吟的主角。
也是偶然,在老爸的车上听到了那久违的钢琴声。轻音乐的那种沉静、那种曼妙,把我牵引到了另一个世界。夕阳的余晖慈祥地铺撒在湖面,湖水反馈给它略微刺眼的光,映着半边红天,好一幅唯美的画面……丝毫不沾上一点重金属,或是强劲动感的迪斯科,轻音乐的那种情调,藏掖在缓和的旋律中,娓娓道来,像梦,轻盈,恬静……
一直觉得那支《梦中的婚礼》,在濛濛细雨笼罩着的江南春天,会别有一番情趣,所以,每当听到这首曲子,脑海里浮现出的便是古朴的咖啡店里,实木桌前的一个人,还有一扇窗户里,雨丝织成的春天。说来也怪,我,一个俗人,与茶、咖啡这样的高雅并不沾边,却在这时也总觉得这是种享受,大概也算是一个懒人独品一刻之闲的雅致了吧?可惜了当初学钢琴时总悟不到“美”,对我来说,这种虚无缥缈的玩意儿实在无法拿捏,实在无法游刃有余。于是,也不肯细细去品,倒是精心钻研那慷慨激昂的进行曲去了。以至于现在,时常是相当熟悉的曲调,却说不出名字。老爸的车里放的许多曲目便是这样,熟悉,甚至可以自己摸索着那黑与白弹出来,却说不出叫什么名字,能对得上号的,也就只有那几首克莱德曼演奏的名曲。记得其中有一首是舒伯特的,轻快跳跃,却又不失优雅,伴奏与主旋律轮回往复,似是被揉捏在了一起,却又各自清晰可辨,钢琴老师说的完美,想必便是如此了吧?主旋律轻快洒脱,立于忧郁平淡的伴奏之上;伴奏沉静安宁,游于繁华跳跃的主旋律之中,实在无与伦比,谅我的文辞甚俗,这样单薄的评头论足,实在是糟蹋了这无法比拟的美妙绝伦。
说起舒伯特,便想起了当初最不喜欢的赋格之王——巴赫。我讨厌巴赫曲中的阴郁,阴郁得有些阴森,弹着弹着,就觉得身上万千个细胞,无不收缩到了顶点,却还是觉得浑身发冷,思绪完全被抽空。大了以后发现,这也许就是巴赫想表达的孤凄悲凉了。巴赫的曲,现在看来有点《红玫瑰》、《一丝不挂》的味道,像苦丁茶,让人奈何其苦涩,却又义无反顾地喜爱。可敬之处是这位大家的难以抑制的凄苦,连我这样的下里巴人都能品出,却又说不准悲在哪儿,朦胧的伤感夹在“环环相扣”的主旋律中,实在是妙极了!巴赫的曲更妙在它的紧凑,第二声部的主旋律还没结束,第三声部的又接着第二声部的尾声悠扬地开头,常常是同一小节中有两三个主旋律,有如峰峦叠起,连绵不绝,放眼望去一片,似是融为一体,却又层次清楚,明了简练。虽说是让演奏者煞费苦心,却也让听者彻底沉醉于那循环往复的赋格中,好像是进了迷宫,又好像是醒不来的梦,神秘的百慕大,怎么也兜不出来。
古典乐,矜持,在浮华之中把持住了自己,守住了那一番宁静;偶尔听听,放空自己,换来一份喧嚣中的平静与空灵,每个音都触动到了心底的那根弦,不知不觉就会想到了以往的点点滴滴,眼前也就渐渐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