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去苏联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瞿秋白对当时的状况作了如实记录:“五卅”后民众运动的发展,一直波及于穷乡僻壤,山西太原等处都有工会的成立,江浙则甚至于小小村镇如双林、义乌等处,都响应起来。上海的街头巷口,普通的小商人,十三四岁的儿童,争着写贴“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标语,争着唱五卅流血的时调山歌。
还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自发地举行集会,发起募捐,各国的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也分别以不同方式对五卅运动表示同情和支持,使这一运动很快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反帝国主义斗争。
上海市总工会在市内按片区分设了办事处,刘少奇经常到各办事处了解情况。张琴秋被分配到引翔办事处。办事处的工作很繁杂,关系到罢工的方方面面。那天,张琴秋正打了一盆清水招呼一个肮脏的孩子过来洗手洗脸,刘少奇来到了引翔办事处。张琴秋说,工人罢工,没了工资,这孩子饿得沿街乞讨。说着,她把一块烧饼递到孩子手里,说,吃吧,吃慢一点,别噎着。张琴秋又对刘少奇说,罢工已经快两个月了。饿着肚皮的工人坚持着罢工,却从来没有一句牢骚,一点也不灰心丧气,抱着誓死的决心要同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刘少奇点点头,说,如果我没猜错,你就是张琴秋。浙江桐乡石门镇人,现在是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张琴秋感到诧异,因为她从没有和刘少奇有过任何接触,而刘少奇此时已是党内的风云人物。刘少奇笑而不答。说他还要到四处去多走走,各方面的情况就会了解得多一些。
回到家,张琴秋对沈泽民说起今天的事情,方才知道,何葆珍就是刘少奇的夫人。张琴秋对何葆珍并不陌生。张琴秋和沈泽民结婚后,新房在上海宝山路顺泰里14号,与茅盾相邻,后来瞿秋白和杨之华也搬来,成为他们的邻居。因为这个缘故,党内有些秘密会议就借他们的住处。何葆珍和向警予都曾来张琴秋家开过会,因而何葆珍不仅了解张琴秋,而且对她的政治立场和工作能力十分赞赏,曾对刘少奇说过,向警予在上大培养的女干部中,最能干的就数杨之华和张琴秋。当然,张琴秋不知道这些,这全是沈泽民今天才告诉她的。
从8月下旬开始,各厂工人在争得部分经济条件后陆续复工。张琴秋重新回到了课堂上。不久,她就受党委派,作为中共派出的第一批优秀青年,去苏联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去苏联留学!这对张琴秋的确是一桩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情,突然之间却成了现实摆在她的面前。前次钱青去日本留学路过上海,来看望她和孔德沚,她和孔德沚都对钱青的前途羡慕不已。三个人一起来到先施公司的屋顶花园,一人要了一杯茶坐下来,回想小时,再看看现在,变化多大呀!孔德沚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琴秋和她成了妯娌,都受到共产党的熏染,在全国与上海的动荡之中飘摇着个人命运的小舟。钱青没有什么政治理想,家境优裕,出国留学自然是一条最好的途径。可钱青却认为,自己无论从哪方面,都不比两位姐姐。现在,琴秋居然也有了留学的机会,而且是去苏联——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张琴秋心里激情荡漾,兴奋不已,她要去看看无产阶级的天下是什么样儿的,再回来改造自己的祖国,不能让帝国主义再像现在这样欺侮我们中国人。
孔德沚得到琴秋要去苏联的消息,和她一样高兴,不过她问,就你自己去?丢下泽民一个人,你舍得么?琴秋说,沚姐最有体会。我们在振华女校念书时,茅哥不也在外求学么?你那时想不想他?我那时小啊,还什么都不懂。可你现在……已是有孕在身了。琴秋低下了头。午饭后,琴秋又在孔德沚那里坐了一会儿,便告辞回家,环视着她和泽民租住的两间阁楼,心里充满了脉脉温情。这两间房,里间是卧室,外间是灶屋,她和泽民婚后就住在这里,现在要离开了,她突然感到这小屋里洋溢着许多美好而温馨的回忆。两人都很忙,琴秋中午通常不回来,泽民就一个人在家里做午饭,而晚上琴秋回来了,他又往往要出去。但只要有时间彼此厮守,他就把琴秋拥在怀里,温存而体贴。他们家里来往的客人很多,通常集中在外间,都是党内同志,在这里开会,商量事情,也谈天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