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大海”张鸿声
吴宗锡
  吴宗锡

  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都发源于苏州,其说、噱、演是共同的。只是弹词兼具弹唱。因此,二者的书目取材不同。表演风格上,评话偏于粗犷豪放,弹词偏于纤细婉约。

  张鸿声是近代评话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他1908年出生于苏州阊门。小学毕业后曾就读于苏州博文中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1924年正式拜师评话名家蒋一飞,学说传统长篇《大明英烈传》。

  张鸿声天资聪颖,学艺勤奋,一年后即出道演出。之后,仍访师求教,观摩道中演出,虚心听取意见。二十岁出头,进入上海,凭着青年的朝气和进取心,受海派文化“革新创造,跟上时代”的影响,力避一般评话拖沓冗长的弊病,使书路进展得快,书情精炼集中,受到上海尤其是年轻听众的欢迎,被誉为“飞机英烈”。(飞机是当时最快速的新兴运载工具)。后来,张鸿声将此总结为评弹演出必须讲究“书性、地性、时间性”的结合,也就是说要根据书情特性,当地当时听众的口味、需求来进行艺术创造。

  人物塑造是评话演出的一个要素。张鸿声善于形象思维,善于创造角色。经他表演的历史和现代人物如《海上英雄》的苗科长、《江南春潮》的敌轮机长、《白虎岭》的猪八戒、《林冲》的鲁智深都在听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塑造的传统长篇《英烈传》的胡大海。他突破了传统评话中对所谓“戆大”角色的类型化表演,在生活中观察吸收了许多类似胡大海性格的人物,终于将胡大海这个“书中之胆”塑造成了一位天真率直,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却又喜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的可爱的喜剧人物。其实,张鸿声自己也是一个宅心仁厚,颇具慈爱心的人。或许由于张鸿声长期在书台上表演胡大海角色,也或许他在塑造胡大海中融注了自己的性格、爱憎,使他与书中人物胡大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故人称他“活胡大海”。连评弹知音陈云同志听了他的演出后,也喜称他为“胡大海”。

  噱是评弹表演的主要手段之一。评弹艺人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艺谚。放噱也是张鸿声的特长。他善于从群众生活中,观察提炼发噱的素材,也善于用语言、面风,表演各种长短噱头,人称“噱头大王”。他有个得意的噱头,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大选,电台里整日唱着候选人的名字“李宗仁孙科”。他上了台对听众说:他们叫得起劲,“李宗仁孙科”,却不知其实“伲种人真苦”。引得全场听众开怀大笑。

  张鸿声成为大响档,尤其在参加上海评弹团之后,摆脱了名利的羁绊,一心投入于艺术创造,进入了以艺术娱悦听众,同时又以艺术自娱的境界。他在演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禀赋、才能,享受着艺术创造和表演的乐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5专刊
   第A17版:3·15专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6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8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19版:人才/招生移民
   第B20版:人才/招生 招聘 留学 移民
   第B21版:市场之窗
   第B22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3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4版:市场之窗·广告
《书房斜阳》的回忆
秉言寻“他”
所谓“大人”
感怀
“胡大海”张鸿声
十日谈
图片新闻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胡大海”张鸿声 2013-03-06 2 2013年03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