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不开数学课
不开课不代表不学
在上海,静安区教育学校附属学校也算是一所“另类”学校。该校几年前就开始大胆尝试“一年级不开数学必修课”。按全市统一的教学计划,一年级通常每周都有3节数学课,但静教院附校却把这3节课时“让”给了语文课和英语课,这样每周语文就变成了9节,英语变成了5节,另外增设了一节“英数活动课”。
校长张人利说,学科体系的排序,应该以人的认识规律为依据,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步到位。“同一个学生在学习同一个学科内容时,在不同年龄时段,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对普通孩子而言,低年级语言学习能力相对会强一些,而抽象思维能力却会偏弱。因此,需要抽象思维的课程,适合放在年龄大一点去学习,比如,数学课。”
但张人利说,不开数学课不代表不需要学数学。该校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英数活动课”,是在轻松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接触到数学知识。
学什么看社会发展
教育不能退到民国
“实际上,国学也好,数学也好,任何课程的设置都该有三方面,学科体系、学生自身对学科的和社会发展对学科的要求。”张人利说,十多年前,上海小学都是集中教拼音的,一两个月内就要孩子速成,还要考试。“这种课程设置就是过多关注学科,缺乏了对人发展的关注。因此,二期课改之后,拼音的学习‘分散’开来贯穿到整个一年级的学习中,但有些家长却看不明白,于是造成了市场上拼音班的火爆,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但张人利认为,一年级不学数学可以,如果初中也不学,这个问题就大了。“数理化不仅是学科问题,更是科学问题。放弃数理化,就相当于使得教育退化到了民国以前。在大工业发展以前,中国所有的教育都是以私塾为主,不学新文化的东西,只教国学。但一两百年前,中国并没有遇到工业化的问题,私塾教育还能应对,近几十年却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仅学国学并不能应对这些变化,更无益于创新和社会发展。”
不能逃离应当改进
教会孩子自己动手
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延安中学校长郭雄说,学校的教育和社会都会给学生带来各方面的影响,数学实际上训练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力。“有人认为认识社会是文科的事情,但实际上也需要数学的思维,比如,一个问题可以多角度来看,这和数学题有各种各样的解法相通。而理化生则是实验科学,培养的是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是一种不能缺少的实际能力。”
郭雄认为,现在的教育确实有许多令人不满的地方,但不能因此就“逃离现状”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现在的理科学习应该知识少一点,方法多一点,让学生的兴趣更浓一些。国外有不少实用性的教育方式很值得借鉴,比如,教孩子如何写信,带孩子去邮局参观整个信件邮寄的流程,让他们在过程中感悟,而我们的教育却欠缺社会的了解和指导,更多的是侧重在书面教学。”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