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段子:一位同行采访某社科专家,电话里相谈甚欢,对方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刚完成初稿,领导发来指示,希望文章增加一些反面观点。因时间紧迫,再次求助同一专家,对方欣然同意,依旧侃侃而谈,从正方迅速转到反方,无缝衔接,无比自如。
现场听段子者,报以哄笑,夹杂“墙头草”“无节操”等评语,专家自然变身为“砖家”。窃以为,有点不厚道。一来,他没有先把地球说成圆的,再改成方的。评论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哪怕一人分饰两角,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二来,媒体不能先挖一个坑,引诱专家跳下去,再站在坑外落井下石。
不少专家,就这样莫名其妙被加了石字旁。
诱导,或许还能忍,曲解,更可怕。刚结束的两会,就能提供例子。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是我国著名法学家、博士生导师,却上了两会雷语排行榜———“人大代表和国外议员不一样,财产不用公开。”
事实是,有记者问,国外议员都公布财产,全国人大在这方面立法有何打算。信春鹰答,我国人大代表大都来自基层,不能简单等同于国外议员;关于代表的权利义务,我国代表法有明确规定。
抛开语境,断章取义,总能轻松炮制出雷语和砖家。难怪全国政协委员穆麒茹要建议,小组闭门讨论,以免记者抓住只言片语误读。难怪原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会说,有些报道令人遗憾,约三分之一是“断句取义”,甚至“无中生有”。
建议读者,再听到雷语,大可一笑置之,因为多半不是说者原意。
提醒同行,别有事没事就去麻烦专家,除非确有疑惑或涉及陌生领域。如果与专家所见略同,不妨自拟评论。更何况,专家透露丰富信息,但报道篇幅有限,问题往往出在浓缩时。
为搬掉身旁巨石,已有专家总结出一套“防身术”———别说太多,否则记者记不住要点,反去捕捉夸张表述;提炼出核心信息,接受采访时不断重复;通过博客、微博或其他媒体等多渠道发布信息,相互验证,以正视听。
另外,也有人赤裸裸地打着“专家”旗号行骗,尤以文物鉴定和养生行业居多。这些人纯属骗子,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